不論是外出開會、上課、聽演講,或是在家看報、讀書甚至看電視上的教學節目,我都有抄筆記的習慣。
中學時的我,溫習功課總是一邊看著課本,一邊在父親為我準備的回收紙背面,重複抄寫著剛學的英文單字或隔天要考的國文注釋,有時候還會畫起地圖來,背誦地理課的河川和山脈。
上了大學,厚厚的原文書及教科書,重點在哪裡?A教授的課本是參考用的,課堂上的板書得一字不漏的抄下來。寫字不夠快的我,找了要好的同學分工,下課再約時間互相交換補齊,A科考試就會漂亮地「高空飛過」。
B教授風趣又幽默,雖然不用課本上課很輕鬆,但是考試內容全是分析比較題,課後沒有把動輒兩、三百頁的課文全部讀過一遍再整理出重點,下回考試鐵定寫不出答案而「死當」。
直到現在,只要出門,如果包包夠大,筆記本是一定會放進去的,若是帶小包包,裡頭可以沒有鏡子和口紅,但一定要有幾張空白的紙跟一、兩支寫得很溜的鋼珠筆,這可是我隨時抄下驚喜文句的法寶。抄過的紙頭帶回家後,收集在一個盒子中,過一陣子再取出這些「寶藏」整理整理,謄在漂亮的札記本裡。
在持續抄錄謄寫的過程中,滿足自己追求知識的熱情與渴望,期盼他日重讀筆記時,可以憶起:自己的心曾經被觸動過的美妙感覺,及那經由歲月沉澱過的生命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