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為引導六兆游資投入公共建設,經建會主委劉憶如昨天表示,過去公共建設採民間BOT形態,但因為投資回收率不高,令業者卻步,她建議,未來宜多採「部分BOT」或「PPP(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型態進行,提高民間資金參與並提高報酬率。
立法院財委會昨天針對如何引導國內游資支持愛台十二建設與六大新興產業舉行公聽會,劉憶如表示,台灣非常需要建設,目前瓶頸是財政困難,但市場卻有充沛資金,這些資金找不到合理且可靠的投資機會,這些資金若找不到適當管道,只進入房市及股市,賺飽了就離開,政府也不樂見。
劉憶如說,過去BOT全由民間參與,因為外界有問號,不是失敗,就是擱置,但也讓大家學到一些教訓可借鏡,未來應強調「部分BOT」或PPP,即切割部分BOT出來,讓公部門及民間資金共同參與。
她舉例,一個公共建設價值一百元,但只能回收六十元,國際上的慣例就是採部分BOT或PPP的方式,六十元部分由民間參與,剩下四十元由公務預算支應;也就是說,本來一百元的公共建設,政府只要花四十元,民間資金也能找到投資管道,民眾則可以得到公共建設帶來的好處。
劉憶如還說,有些公共建設案件的自償性高,例如高速公路,建好後可收過路費,這種自償性愈高,就多開放讓民間全面參與,讓投資者的回收率也能提高。
至於較希望民間資金投入的產業,劉憶如舉例,像「愛台十二建設」中的「智慧台灣、台灣應用推動計畫」,預估民間參與三千七百三十三億元,占民間投資資金的三成一,還有全台工業區更新,民間會參與資金約三千五百六十七億元。
另外,金管會保險局局長黃天牧表示,目前保險業辦理專案運用、公共及社會福利事業投資總額,不得超過保險業資金的百分之十,目前約有九千億元額度可投入,金管會考慮提高上限,以「專案投資」方式對公共建設等非保險產業投入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