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前後,媒體報導了兩個女兒的故事,一篇是女兒有感於母親幫傭的辛勞,含辛茹苦的把她帶大,對母親表達感恩而被報導出來。另一篇的女兒則是譏諷父親務農,每月的收入還不如她去援交的收入多,讓抓到她的員警不勝唏噓!
剛好上星期在教育電台,聽到主持人報導外籍配偶的兩則錄音,一則報導是外籍配偶聲淚俱下的抱怨他先生什麼事都不做,她不但要工作養家,還要料理家務帶小孩,身心俱疲。
另一則報導是先生認為跟他的外籍配偶,雖然語言不是很通,但這正是培養默契的機會,因此雙方反而更能接受彼此、相互尊重,建立幸福的家。
我有個同事最近想要退休,在工作上他是一位難得的好夥伴,我實在不願讓他退休,因為他雖然工作年資符合退休的條件,但年齡才五十出頭,所以我千方百計想把他留下,最後他不得不說出實情。
原來,他有個孩子在一所知名大學就讀,因為個性較強,不但是社團與學生議會的重要幹部,而且又打工兼家教賺錢,以減輕家裡負擔,後來由於各方壓力越來越大,以致有憂鬱症傾向,父母擔心孩子的情況,就要他回家休養,父親也願提前退休陪他。
我這同事說:「我們單位沒有我,還可以找人遞補我的工作,但我的家沒有我,可能就會面臨瓦解。」經他這麼一說,我也啞口無言。誰說不是呢?家人的親情,的確不是可以替代的啊!
近年經濟不景氣,而且競爭又激烈,在這種環境之下,壓力自然就大,在壓力備增的情況下,能不能找到宣洩的出口,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因為大家都在忙,忙著上班,忙著接送小孩,忙著回家做飯,甚至連休閒活動也忙著安排。每個人都那麼忙,交流互動的時間就少了,一但碰到挫折不如意的事情時,要找誰來傾訴?沒有對象只好自己忍著,但忍著忍著,又能忍多久呢?
從小學生到成年人,碰到如學業、感情、財務、工作等問題,就有一些人會以令人觸目驚心的方式處理,上吊、燒炭、跳樓、投海自盡……,但這怎麼會是應有的處理方式呢?
「成家立業」、「家和萬事興」,就是指家人關係的重要,家人的關懷使得每一成員沒有後顧之憂,而能全心全意的去打拼,業自然能立,事自然就能興!即使你是單親家庭,或娶的是外籍配偶,只要能對自己的家有所認同,不以為只要供吃供穿就足夠,便不會連女兒未婚懷孕好幾個月尚不知情,也才能營造幸福的家庭。
如果能在平時就對家人貼心的留半小時聊天說話的時間,聽聽家人的抱怨,適時的打打氣,讓家人覺得這個家就是他與她的避風港,那麼很多問題便可以預防或消弭於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