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山寺法堂建於一九九六年,堂前碧池環繞,甚有氣勢,使古剎增輝。
百丈懷海禪師創立清規時,提出「不立佛殿,唯樹法堂」的理念,使得「法堂」成為禪宗盛行後的佛寺建築,凸顯說法的重要。
過去叢林道場,就有許多學僧在法堂聽聞祖師說法,而當下開悟的例子。
百丈懷海禪師有一回他在法堂說法,學僧問:「何謂大乘頓悟法門?」
懷海禪師說:「汝先歇諸緣,休息萬事,善與不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莫記憶,莫緣念,放捨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無所辨別,心無所行……」
禪師趁著說法結束,大眾即將離席之際,大吼一句:「是什麼呢?」
眾人一驚,紛紛轉頭,一瞬間離言絕慮,有些人就在這「百丈下堂句」中開悟了。
禪宗道場的法堂,多建於佛殿後方,方丈室前,成為僅次於佛殿的建築。法堂原本不供奉佛像,唯有禪師講經說法,後來也演變有安奉佛像;堂中設有法座,或座後掛釋迦牟尼佛說法圖;鐘鼓放置左右,供上堂說法前擊鐘鳴鼓;法座前有一講台,台上供小坐佛及香案,象徵聽法諸佛。
說法者之法座,稱為「獅子座」,寓意說法猶如獅子吼。《如來獅子吼經》云:「佛陀說法如獅子王之咆吼,能聽聞者,皆具有大善根功德。」
有別於一般嚴肅的講經模式,禪宗師徒間的問道對話,常是機鋒相對,地點也不拘泥於法堂。
曾有位學僧在用完齋後,遇見趙州從諗禪師,便問:「弟子困惑,請師父指點我!」
趙州說:「吃粥了沒?」
僧答:「吃了。」
趙州又說:「洗缽去。」
當下學僧開悟了。
諸如此類的生活對話,被記錄下來,彙編成冊,形成獨具特色的禪宗語錄,為後代研究禪宗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