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一份昨天公布的「兒童勇氣特質觀察報告」發現,台北市國小學童僅一成真正有勇氣,近八成面對難題時,情緒反應趨向負面。當老師問問題時,百分之七十二的學童害怕答錯;遇到困難,高達百分之七十九會幻想事情有奇蹟式改變。在勇氣教育上,發現親子互動嚴重不足,每四個孩子就有一個寧願隱瞞挫折,也不期待父母鼓勵。
負責分析報告的輔仁大學護理系助理教授卓妙如表示,小學生勇氣調查,是從「面對問題」、「遇到難題的情緒反應」與「遇到難題的行動反應」分析,三項全部正面思考才算具備勇氣。結果受訪的六百一十七名台北市四至六年級小學生,竟有九成不願正面迎接困難,顯示小學生勇氣不足。
「當老師問問題時,百分之七十二學童很害怕答錯。」再細問原因,大多害怕被責備或遭到同學嘲笑,因此打從老師開始問問題,小學生內心就盼望別點到自己,負面思考成了絕大多數學童的共同特質。
遇到難題時,竟有百分之七十九的學童幻想會有奇蹟式改變,卓妙如舉例,小學生作業寫不完,採取的行動竟不是加緊趕工完成,而是期待有個寫功課機器人,會在他起床前把功課完成。這與少子化有很大關係,多數父母僅有一個小孩,關心備至下,奇蹟就是父母偷偷趕工下的結果。
調查還發現,近七成家長不願放手給孩子嘗試新挑戰的機會,近三分之一孩子因此感覺失望,能力不被信任。卓妙如建議,家長要給孩子挑戰的機會,每天至少陪孩子三十分鐘,多給正面鼓勵,讓孩子勇於嘗試,否則一旦度過七至十二歲養成階段,缺乏勇敢的孩子,顯現的是自貶與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