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進口物價指數漲幅驚人,年增率超過一成,創下一年半來新高,對國內消費物價穩定形成沉重壓力。更令人擔心的是,已經在谷底盤旋多年的勞工薪資,恐將進一步受到壓抑。
根據主計處統計,五月進口物價指數年增率高達百分之十點六,但國內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卻還不到百分之一,落差甚大。原因是廠商基於競爭,不敢輕易漲價以反映進口上漲成本,所以對消費者物價衝擊尚未顯現。
面對國際原物料價格飆漲,廠商營運成本下降空間越來越小,消費低迷,只能自行吸收成本,導致本身利潤、勞工薪資雙雙受到壓縮。
國際市場競爭激烈,台灣傳統產業逐漸喪失比較優勢,許多淪為艱苦行業的廠商被迫關門、外移,或是苦撐待變。主計單位本來期待今年經濟成長,可以回到加薪正軌,但賠錢生意沒人做,目前情勢看來並不樂觀。
去年國內的薪資成長趕不上物價指數上漲,上班族實質所得不增反減,荷包縮水。儘管「薪」如止水,但在失業陰影下,為求養家活口,倒也不敢計較太多。
不過,當廠商長期壓抑薪資、將工作大量外包以求撙節成本之際,也有越來越多的勞工正另闢蹊徑想要增加收入。主計處統計,千禧年以後的四年間,台灣尋求兼職的上班族激增五成。雙方都在找出路,未來勞資關係走向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