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句語譯
常在生死輪迴之中,利益一切的有情,而不感到厭煩倦怠,因此稱為「方便」。
經句出處
觀身無常、苦、空、非我,是名為慧;雖身有疾,常在生死,饒益一切,而不厭倦,是名方便。又復觀身,身不離病,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為慧;設身有疾,而不永滅,是名方便。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經句的智慧
在《伽耶經》中,天子曾問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如何發起菩薩修習萬行的發心,什麼是菩薩行持的所依處?」
文殊菩薩回答:「天子!菩薩所修習的菩薩萬行,是由大悲心所發起,要以有情為所依處。」
如果心裡不憶念有情眾生,就不會有菩薩在世間的修行。如果離開有情眾生這個對境,就沒有發起菩提心的對象,也無法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諸行。因此文殊菩薩回答天子,菩薩的行持是以有情眾生為所依處。
在《菩提道次道廣論》中也說,如果菩薩不修學慈悲與智慧的廣大善行,就不能圓滿最初所發的菩提心的誓願,終究不能圓滿度盡所有眾生,如果了解這一點,菩薩就會投入難行能行的菩薩行,產生大悲心去饒益一切有情,而不會感到疲勞厭倦。所以說菩薩的六度行持是由大悲心所發起的。
隨喜思惟讀經句
在《大智度論》中曾經記載舍利弗捨眼布施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舍利弗初發心行菩薩道時,發願將自己的財物、珍寶、房屋布施給窮人,而且也發願要把自身的生命布施給其他人。這時有一位婆羅門來向他乞討眼睛,舍利弗說:「你要眼睛做什麼呢?不如把我的財物珍寶布施給你。」
那位婆羅門說:「我不要財物珍寶,我只想得到人的眼睛。如果你是修布施的修行人,應該要布施眼睛給我。」於是,舍利弗就挖出一隻眼睛給他。婆羅門用鼻子聞一聞,說:「我以為眼睛應該如寶珠一般光明可愛,原來是如此腥臭!」就把舍利弗剛挖給他的眼睛丟到地上,又用腳把地上的眼睛踩碎。
舍利弗心裡不禁想:「這樣惡劣的眾生實在難度!眼睛對他沒有什麼大的用處偏偏要討,拿到之後不用也就算了,何必要用腳踐踏踩碎呢?這樣的眾生我實在度不了,還不如自己用功,早日脫離生死的輪迴。」結果舍利弗退失菩提心,一退,退墮了四十劫的時間。
菩薩要能夠在輪迴生死之中,利益一切眾生而不厭倦,一定要有空性的智慧與大悲心。如同《維摩詰經》所述,菩薩雖然身患疾病,依然在生死輪迴當中,幫助一切眾生,任勞任怨、忍受一切的苦難,排除各種困難,而沒有一點厭煩之心,這個就是菩薩的慈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