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公布今年世界競爭力排名,台灣一舉從去年的二十三名,躍升至第八。
執政團隊對此欣慰,認為努力被肯定,在野黨則認為,台灣競爭力排名雖然大躍進,但這份競爭力排名似乎沒能反映台灣經濟現狀,例如所得停滯、經濟弱勢的窘境等。
的確,國家競爭力提升是應該開心,不過,如果從新加坡與香港排名分居前二,而芬蘭竟然落後台灣來看,顯然排名在前的國家,並不一定是好事。
好比說香港,長期信奉市場經濟,連最低工資的保障都沒有,貧富差距懸殊,以這樣一個貧富差距懸殊的社會,都能拿到世界競爭力第二,顯見世界競爭力報告重視的,應是國家總體經濟的競爭力指標,而且排名是各種指標的總和平均結果。
也就是說,拿下好名次的國家,社會發展狀況未必能讓所有成員雨露均霑,很可能由少部分人拿走大部分的經濟果實。
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的世界競爭力排名大幅提升,其實一點都不奇怪,因為,金融海嘯後為了推動經貿發展,政府不斷大幅「讓利」給企業,提出土地租稅等各項優惠措施,鼓勵企業回台設廠,甚至不惜鼓勵高碳高汙染產業進駐,而且還大降富人稅,縱容游資炒作房地產等,所以企業競爭力從去年的第二十二,直線上升至第三。
政府效能方面,過去民進黨執政走鎖國路線,馬政府上台後,一夕間大幅解放與中國大陸的經貿關係,為與中國建立經貿合作關係,推出了各項政策,就政府效能的指標來看,肯定是加分,因而政府效能從十八名進步到第六。
這兩項指標拉抬了台灣的整體排名,然而,從香港的例子可了解,縱然競爭力名列前茅,並不代表全體國民能共享優勢,甚至某些社會弱勢,還會因為競爭力指標的提高而受傷。
甚至可這樣說,競爭力排名愈前面的國家或地區,經濟全球化的程度愈高(IMD的國家世界競爭力評比,基本就是一個經濟全球化指標),若該國並非社會福利國家(如芬蘭),不信奉均等獲利的社群主義,而是信奉自由主義經濟學,則能從經濟全球化中獲利的,就是掌握權力與資本,能輕鬆地在全世界流動、尋求發展機會的人。
台灣的世界競爭力排名大幅提高,固然可喜,可是,若競爭力是建立在犧牲永續發展的殺雞取卵方式上,如獎勵企業投資高汙染、高耗能的高碳產業,且經濟果實無法全民共享,而由少數富人拿走,那麼,我寧可台灣的排名低些,這樣社會弱勢說不定還能勉強餬口,國土永續發展的機會還多一些。
王騫(台北市/研究分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