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日前公布二○一○年「市值」排行榜,台灣今年僅入榜一百十一家企業,比二○○五年的二百八十九家減少一半以上,創歷年新低。此外,《天下雜誌》日前發布台灣千大企業調查,發現去年台灣三大產業總營收均呈衰退,但獲利率全數回升,連最慘的金融業也由負轉正。
台灣競爭力下降 傳統產業注意
《今周刊》發行人謝金河指出,目前兩岸三地市值前十大企業,大部分都是大陸企業;大陸企業規模發展之大,值得我們注意。他舉例,大陸「五糧液」的市值已經達到五千一百七十一億元台幣,反觀台灣的聯電市值只剩二千一百十一億元台幣;大陸連一家做酒的公司都會超過台灣第二大晶圓代工公司,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台灣企業入榜兩岸三地前一千大的家數逐年減少,顯見競爭力下降,這正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隱憂。但謝金河也指出,台灣的科技實力在兩岸三地還有很大優勢;但傳統產業,包括鋼鐵業和水泥業的排名都下降。大陸傳統產業快速崛起後,台灣傳統產業的競爭力值得擔心。
兩岸三地前十名的大企業,除匯豐控股是香港企業外,幾乎都由中國大陸大企業包辦。第一名是中國石油,負責人蔣潔敏,市值達新台幣九點九七兆元;第二名為工商銀行,負責人姜建清,市值達七點二七兆元;第三名的負責人王建宙,曾訪過台灣的中國移動,市值為六點三七兆元。
至於入榜的台灣企業中,除台積電(負責人張忠謀)以「市值」排名十四,成為台灣企業之冠。進步最大的是鴻海(負責人郭台銘)及聯發科(負責人蔡明介),前者從去年的三十一名進步到十八名;聯發科則從去年的六十六名一舉跳到四十二名。而台塑四寶中南亞、台化、台塑化三寶都擠進前十大台灣企業,其中台塑化排台灣第三(負責人王又潮)。
若把兩岸三地上市企業總體營收合起來看,今周刊資料指出,在全球金融海嘯餘波的衝擊下,總營收僅成長百分六點七,相較於二○○四年的百分之四十、二○○八年的百分之二十三,可說是歷年來最低的營收成長率。但今年以來上市企業總市值較去年成長百分之二十八,反映各地股市回溫。
謝金河援引麥肯錫的研究報告指出,未來十五年內,中國大陸將陸續有三點五億人搬進城鎮居住,估計城鎮消費額將從二○○五年的三點九兆元人民幣,增長至二○一五年的二十一點七兆元,相當於一百兆新台幣,足足成長逾五倍。
台企總營收衰退
獲利強彈一倍
《天下雜誌》發布最新一千大企業調查發現,若不分產業別,去年近四分之一企業獲利彈升一倍以上,因此認為去年台灣企業已在金融海嘯中找出賺錢之道。
調查也發現,鴻海、宏碁、國泰人壽分別蟬聯製造業、服務業、金融業連續三年的「營收」冠軍。
天下雜誌指出,千大製造業總營收縮水近一成,獲利率提升二倍;五百大服務業總營收衰退,獲利企業的總純益增加一倍;百大金融業同樣營收減少,稅後純益與獲利率均由負轉正。
調查指出,因前年金融海嘯,從傳產到高科技無一倖免,去年台灣製造業整體營收十九點六兆,較前年衰退百分之八點一。反映在一千大,過去三十年皆名列前茅的「台塑四寶」除台灣化纖外,包括台塑石化、南亞塑膠、台灣塑膠營收衰退一、二成。
雖營收限縮,但獲利增加。去年台灣排名前一千大的製造業獲利加總共六千六百六十三點四億元,比前年的二千二百七十六點七億元多四千多億元。去年的平均獲利率為百分之三點四,也比前年多二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