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中訊】以往醫師總是建議開刀解決脊椎毛病,但傳統手術風險高,容易造成病患卻步,現在「土撥鼠式」微創手術問世,可改善傳統手術盲點,三天就可出院且術後佳,多用於治療腰椎狹窄。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周德陽表示,腰椎狹窄好發於五十歲以上民眾,通常會造成病患腰酸背痛,甚至跛行,需要動手術治療,傳統是以切除椎板、椎弓、椎盤解決,但這樣容易造成術後脊椎不穩定,並伴隨神經粘黏、背部肌肉萎縮、背部變形等後遺症,必須開第二次刀,有的病患最後要仰賴內固定術穩定脊椎。
周德陽指出,「土撥鼠式」手術這種在高倍顯微鏡下進行的微創手術,乃師法土撥鼠鑽洞精神,於病患的脊突處,以高速鑽切開進入狹窄的脊椎管,將脊椎管擴大,以便切除骨刺和壓迫神經的椎盤、韌帶,減少傳統手術的後遺症。
他說,「土撥鼠」手術不必破壞椎板、椎弓、脊突,也不必切開背部肌肉,就可以完成神經減壓,大幅降低脊椎不穩定的狀態,病患也毋須放置椎體支架,或裝置骨釘骨板等內固定器。另一項優點是,手術傷口非常小,術後疼痛減輕,病患第三天就能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