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山居筆記】模糊的歲月 母親的畫像

李賢文/文.圖 |2010.05.06
991觀看次
字級

「一、二、三,到台灣,」我問:「下一句呢?」

「台灣有個阿里山!」她笑嘻嘻地應著。

「阿里山,種樹木,」我接著問:「然後呢?」

「我們今年回大陸!」她高興地拍拍手。

「來!我幫妳拍一張好漂亮的照片!」

我雙手高舉,她也雙手高舉;我雙手放下,她也雙手放下;我一手高一手低,她也一手高一手低。

我說:「要拍囉!」

她迅速雙手掩面,假裝躲開鏡頭,臉上卻露出純真可愛的笑!

眼前這個活潑古椎的孩子,是誰?

她,不是我四歲的孫女。她,是我八十八歲的老母親啊!

九年多來,母親的記憶力與智力,慢慢地退化。雖然能吃能喝,行動尚稱自如,但腦力卻日弱一日。

往事一件件淡去,人名一個個忘記;說過的話,立刻又說;問過的事,馬上又問;剛上完廁所,接著又要上;看見別人上,也要跟著上;去年起,她已尿布不離身,忘了要上廁所這件事了……今年春節,母親來家小住十餘日,問她:「我是誰?」她茫然望著我,久久地,她吐出一聲:「哥哥!」

記憶力雖如褪去顏色的老照片,日漸模糊,然而母親純樸寬厚的性德,卻反而異常清晰地彰顯在日常生活本能與待人接物的細小事物上。

往昔言語和善、親切客氣的她,現在依然是「拜託啦」、「真歹勢」、「多謝」掛在嘴上。雖然恍惚失神的時候多,但卻沒有失去柔和慈祥的微笑。出了家門就會迷路的她,也沒有忘記在玄關處要換穿外出的鞋子,只是會穿錯別人的鞋。有一次,我請母親到公司一起吃午飯,她竟不好意思地問同事:「事啥米郎這樣好心要請我來呷飯啊?」

記憶中的母親,從年輕時就與白手起家的父親胼手胝足地開創事業,還要操持家務,任勞任怨。多年前,母親曾如此告訴我他們倆初見面的印象:「彼當時,五月十三日,後車頭太原路城隍爺作生日的大拜拜,有人介紹阮兩個人認識。汝爸爸從很長很長的走廊中走過來,背後好像有一道光。」母親為了這個背後彷彿有光的男子,付出了一生全部的愛。

當年,父親遠赴日本打拚,一去就是三、四個月,甚至半年。為了省錢,他常一次買一大堆便宜的雞內臟,滷成一大鍋,慢慢省著吃。他說一根菸就等於一塊磚頭的錢,所以終生不菸不酒。吃湯麵時,一定先喝湯,再請頭家加一勺湯,「這樣比較會飽肚。」

父親勤儉樸實,母親自然也嚴謹持家。他們捨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塊錢,總是想為子孫厚積生活的保障。我的父母,都只有小學程度,但父親靠著勤學自修,日文說寫流暢,連日本友人都印象深刻。那一代的父母,或許沒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但他們卻比現代人更敬重「教育」與「人品」。他們或許不知如何溝通、引導,這些現代教育親子技巧,但他們卻默默站在子女的身後,支持他們,成為最堅定而安靜的力量。

父親過世後,母親獨立持家,母兼父職一肩雙挑,沒有特殊信仰的她,深信善念是處世原則。記得母親只要看見路旁有寺廟或佛像,就會雙手合十,虔誠禮敬。偶到公司,也會輕聲提醒我:「門把後面有灰塵哩!」她用一個母親無微不至的愛,去照顧她所能照顧的一切事,一切物!正因為這顆謙和溫良的心,母親懂得敬畏天地,禮拜諸佛。她重視祭祀先人,是因為那裡面有「慎終」、「追遠」的強烈家族承傳的責任感。

七十五歲那年,她被車撞倒受傷,頭上縫了四針,左手脫臼,髖骨碎裂,還須裝上人工關節。躺在病榻上的母親,當晚接到肇事司機的致歉電話時,第一句竟然是:「啊!莫要緊啦,汝不要不安,真是感謝汝打電話來厚我啦!攏無代誌啦!」那一刻,病床上枯瘦母親的容顏,竟煥發無比的仁厚光輝,令人動容。沒有高深的至理名言,不講繁複的法意名相,像世間一切母親,她用體貼的心,善意對待身邊所有人。她的身心,就是一頁清淨的經文,光明芬芳,溫潤可親。

我曾為母親畫過三次像,分別是七十六歲(一九九八)、七十九歲和八十八歲。最早的那張,畫中的母親,雙眉微蹙,容顏憂戚,兩眼若有所思地凝注在一個看不見的點上。纖弱的肩,似乎扛著家族龐大的重擔。水墨簡筆速寫,竟意外反射出她內在的沉重與煩惱。

最近的這張,是年初所畫。母親手心向外,雙掌高舉,捉迷藏似地頑皮微笑。失憶後的她,眼神不再沉思,而是呈現孩子才有的天真與輕鬆。滿頭白髮,雙頰紅潤,人生重負,此時已全然放下。所做已做,當擔已擔。她從為人女,為人妻,為人母,到為人祖,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中都恪盡本分,守護家族。沒有一句抱怨,一句惡言,面對一切好好壞壞,全以「忍」字,圓滿承受。水墨設色的第三張畫像,凸顯出晚年失憶後,反璞歸真的淳美容顏。

現在的她,吃什麼都好,住哪裡都好,她倒退成一個孩子,一個嬰兒。忘記世間的愁勞,忘記回憶的負擔,忘記兒女的名字,甚至忘記生死的罣礙。她活在每一個當下,不牽掛過去,不擔心未來;當吃就吃,該睡就睡;無思、無念、無憂、無懼。這種因老病所帶來的「失憶」與「失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何嘗不是生命無可奈何下的身心鬆綁!

每一個老人,都曾經是孩子;每一個孩子,也都將成為老人。當孩子小的時候,吃飯掉了飯粒,如廁尿濕了褲子,父母何曾責備或嫌憎過?而當父母老了,一天天縮回成一個孩子,我們是否能用當年她們照顧我們的寬容,同等心去看他們老去後,吃飯掉了飯粒,如廁尿濕了褲子?

謹以此畫此文敬獻給我的母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