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擯除惡行,此人即聖者;若能辨善惡,此人稱聖者。」
———《法句經》
佛陀成就正覺後,弘法長達四十五年,堪稱東西方聖人之最。最初接受佛陀教化的僧伽,是為了去除自身的愚昧,擺脫罪業的人生而出家,因此他們大多專注於自己的修行。現在也是如此,對有志出家的修行人而言,此乃基本態度。
日前傍晚,我完成寺院裡的工作後,開車回學校,當時前面正好有一輛載滿豬隻的車子。那是開往學校入口處附近屠宰場的車輛,若在星期天下午回學校,經常都能看到這些前往屠宰場的車子,幾分鐘後,之前還在哀號的生命,變成人們的盤中餐,而我總是在開車時目睹這種情景。於是,我向前方車上的豬隻說法開示。
「諸法無我,諸行無常,一切皆苦,涅槃寂靜。」我為牠們開示此道理,希望這些因人類而犧牲的豬隻,能摒棄一切怨恨,早日脫離互相殘殺、冤冤相報的罪業。接著,我還安慰牠們:「釋迦牟尼佛早在三千年前就已指出眾生平等、殺傷生命會帶來痛苦的道理,因此制定不准殺戮或傷害其他生命的不殺生戒,一直為汝等辯護。」不管前面被載走的豬隻能否理解佛陀心意,我只想為人類熾盛的食欲與貪念招來之罪業懺悔。
前述偈頌指出,能擯除世間惡行的人稱為「聖者」,即「牟尼」,今日之宗教應傾全力擊退在世間蔓延的罪惡,宗教人士或出家修行者也應以「止惡行善」為根本。古代印度的出家修行人是遠離一切身外物的,就連每日賴以維生、最基本的食物也不能積存,因此他們才得靠乞食度日,每日賴以維生的食物,乃至一切生活必需品,全都得靠在家信徒供養,時至今日,這種傳統依然傳承不輟。
在家信眾供養飲食時,出家人總是默默不語地接受供養物,因此有些人誤以為出家人不懂得感恩,過後在佛陀的提醒下,出家人於接受供養後,為表示謝意而以偈頌讚嘆。此時,其他宗教的婆羅門,則譏諷說那是為了多得到一些供養而奉承、讚嘆施主的偈頌。
佛陀對此如是回應:不要為沉默與讚嘆的外在形式所左右,而批評責難,不論是誰,皆應當分辨善與惡,守護從善心生起的沉默與讚嘆,拋棄由惡念生起的沉默與讚嘆。換言之,佛陀是在教導我們不要受外在的行為所左右,反之,要時時觀察自己那一顆真實的心究竟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