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團產業化 如果活起來

 |2010.05.02
752觀看次
字級

◎郭士榛 圖/如果兒童劇團提供

二○○三年SARS侵台,對全國民眾來說那是個很可怕的夢魘,但卻是「如果兒童劇團」存活的轉機。「如果兒童劇團」團長趙自強表示,SARS來了,沒有人敢進劇場看戲,當時「如果」有十七位員工,每個月人事費近一百萬,趙自強心想已圓了自己的夢,劇團收起來就好,雖然決定遣散員工,內心仍很猶豫。

歌舞劇也發行股票

有天在看衛視中文台,採訪國外一部電影製作人,趙自強覺得很有意思,以媒體觀點,國外製作人角色並不輸給導演、編劇或主角,台灣及中國大陸卻不關心誰在後面製作一齣戲。可是一個劇作,不論形式、內容、藝術手段上,除了作品的品質外,也需要考量市場需求,可是劇團的編、導是挖掘人內心的感受,強調獨立創作,不會在意市場問題,因此消費者和創作人中間應要有個製作人。

趙自強開始深思,也開始摸索,若劇團要繼續經營,是不是要改變經營方式?趙自強笑說:「這真的是很重要的轉折,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改變劇團組織定位,以製作領導創作的方式經營,讓如果兒童劇團存活下來。」二○○四年,趙自強確定要把劇團變成一製作平台,而不是創作平台。

喜歡歌舞劇的趙自強,注意國外歌舞劇資訊,為什麼CATS當初製作時並沒有錢,最後卻紅遍全世界?原來CATS製作單位為戲發行股票,一股一萬英鎊,倫敦有許多包租婆都是富太太,每個人買幾個單位,結果正式演出後一共演了十九年,當初的投資現在是百分之三百、五百的回收。

趙自強因此了解到國外的製作是可以集資的,有股東、股票觀念,和一般產業集資是一樣辦法,只是國內的表演藝術界沒有市場概念,認為團長、導演才是出錢的人,因此產業建立不起來,趙自強決定要改變做法,創作人要做出真正可以和市場對話叫好又叫座的作品,這樣做表演藝術才可活下來。

創造品牌 需大供應鍊

整個劇團產業化概念就由此開始,劇團體質也改變,成立已有十年的「如果兒童劇團」,創作十九齣深受家長和小朋友喜歡的兒童劇。

現在,一個周末可有二、三個大戲、小戲一起演,趙自強指出,一個表演藝術團體不能一次只演一台戲,因此需要有製作團隊、執行單位,像是技術,燈光,舞台設計等人,演員就在市場找,市場有此需求,自然會有人才出現,一檔戲首演後,就可以有好幾組,所謂第二代、第三代人演出,同時也培養新演員。

一個表演藝術的劇種或類型是否可以產業化,真的是項考驗,趙自強舉了一個值得深思的例子,他說:「就以金門的砲彈做成的刀,和LV比較,兩者都是產業,但相較之下,那一種好賺錢?當然是LV。所以創造品牌,要有大量供應鏈,但金門刀,假使所有人都要買時,其原料是否來得及供應。」

趙自強指出,文化產業發展中,電影可以做很多拷貝,但表演藝術是否可以那麼快的複製,並且傳播到無遠弗屆?定目劇就是一種複製,可以一齣戲不斷演出,趙自強強調,政府決心很重要,文創法中談及會獎勵些空間做表演,可是政府所謂的空間,都是花大錢蓋供二萬、一萬人觀賞的空間,並不是很普遍適合一般戲劇演出,趙自強無奈指出,有那個兒童劇,是在萬人的空間演出?台灣有許多很好的歷史建物,整理修繕後,就是很好的演出空間,適合大大小小表演團隊表演。

培養國民的文化氣質

趙自強語重心長指出,現在政府重視文創產業是好事,可是產業本就有差異化,而文創法為求平衡,分列出十六項類別,若每一項都要顧及,就會有差異,必定僧多粥少,尤其主要產業若是電影、電視、流行音樂、設計、數位內容等做為旗艦產業,相較下表演藝術仍是弱勢。趙自強認為,大家排隊吃果果的方式,最後仍是華山論劍,彼此撻伐,政府要很小心發糖果,否則愈發愈亂,就和當年輔導金一樣,電影業走下坡不一定是此主因,但也難辭其咎。

理想的文創當然和市場機制、消費者導入有關,但重點還是國民的文化氣質,趙自強指出,他聽優劇團團員談及,他們去莫斯科表演,在契科夫劇場排練時,看到一位服務員,傍晚換上一件很不錯的外出服,他們就問晚上有約會,結果服務員回答要看台灣團隊的表演。這位服務員說:在俄國,晚上回家看電視是最遜的選擇,若沒有安排社交活動或看表演,就是不懂如何生活,而且看表演都是自己買票。

由此可以感受到,國外一位服務員都會經營自己的生活,這才是好的文創。趙自強表示,經營劇團十年,覺得台灣藝文觀眾的文化習慣仍沒有養成,認為表演是娛樂場非必要性,縱使發消費券,不想看仍不看,甚至會覺不如折現金。因此觀賞表演是要發自內心的想看--不論是快樂,或是煩惱的時候,都會想看表演放鬆自己紓發壓力,就是文化和生活的連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