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正當世界走向全球化發展的同時,人類也在面臨一場巨大的變化,這其中既是經濟發展的過程,也是社會結構、生活方式、道德觀念、行為模式不斷變遷的過程。急劇的變化不僅使人類心靈狀況呈現出錯綜複雜的局面,思想、觀念、生活和習俗,也同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世界潮流看似帶來熱鬧,社會卻變得冷漠;科技雖然使生活方便,環境卻變得複雜;交通雖然變得快速,人我關係卻變得疏離;物質雖然富裕多元,人心卻處處顯得貧窮貪婪。
也就是說,現代化的文明並沒有讓科技與智慧並駕齊驅,人們真正需要的是「身心安頓」,需要的是找回每個人內心在最初起跑前,對自己幸福的期許。於是,比醫院更重要的,是宗教殿堂的「心靈醫院」,它讓我們從喧囂吵雜的紅塵裡抽身,給自己一份沉澱與寧靜;於是,比在家看電視更有幫助的,是聆聽一場「生命教育」,它讓我們重新省思人生的方向,給自己再出發的勇氣;於是,比風光明媚的旅遊更能舒坦放鬆的,是發現本自具足的「心靈桃花源」,它讓自己聽到內在的聲音,充完電後再出發時,增加了自信的光彩。
今年初,得聞佛光山「福慧家園」正要開闢一個屬於大眾的心靈桃花源,由家師星雲大師親自指導,希望為社會信眾提供一個周末心靈的假期,有禪坐、念佛、抄經、兒童英語、共修法會、主題修持等,既可以親子學習,又可以讓自己充個電。既是要給大眾的,參加者一律免費,甚至提供豐富的結緣品。
回想家師老人家的一生,用一個「給」字形容一點也不為過,為了「給」學生有好環境受佛學教育,他從窮鄉僻壤的亂麻竹裡拓荒,於是有了壽山佛學院乃至東方佛教學院;為了「給」佛學院培養師資,他省吃儉用籌錢送弟子到海外留學。他為了「給」大眾有個身心安頓的角落,從學院又到寺廟,於是有了大悲殿、大雄寶殿、乃至今日的佛光山;他為了讓眾生學佛方便,從村莊到都市,從國內到海外,希望「給」每個人終身學習的心靈加油站,於是,「寺院本土化、佛法生活化、僧信平等化、生活書香化」成為他對世界佛教發展的主張,六十多年來才有了全球五大洲的道場。
為了「給」得恰符人們的需要,他洞察社會型態的不同,處處關心時代的變遷,他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是以佛陀思想為一切弘法的核心,在變遷的社會型態下與時俱進地以現代化的方式作呈顯,其目的無非希望佛法透過種種傳播,「給」眾生足夠的力量以處理自己生活、生死與生命。
他要「給」的寺廟,不只是能拜拜的地方,還要能提供讀書、聽講、座談、聯誼的一切需要……這段歷程,從在專制貧窮的年代走到富裕民主,從二十多歲的僧青年,到如今八十四歲的老人,一生沒有因權勢的威脅而退轉,也沒有因富貴的利誘而動搖,若不是他一生堅持「給」,怎會有今日二百多所寺廟的局面?二百多個寺廟代表了數千個跟隨他出家的弟子,用身命奉獻地在世界各角落使「法輪常轉」;也代表了數百萬被他理念所感化的信眾,決定自覺與行佛,協助法師擔負護教衛教的工作,世界有了二百多個心靈的加油站,更代表了二百多所的心靈醫院,提供人們在脆弱時的鼓勵,在徬徨時的引導,在孤獨時的陪伴,在熱惱時的清涼,「人間佛教的行者,不在『說』了什麼,更重要的是『做』了什麼?」
這一場寧靜的革命,讓佛教從失落飄渺中重生,力挽狂瀾地革命了逾半世紀之久,大師說:「人間佛教是擁抱生命的佛教,是解決生死的佛教,是落實生活的佛教」,他期望真正的佛法,要能夠落實於生活,注入到思惟,要能夠成為具體可實踐的生命體驗,然後內化為最平常的生活。想不到老人家依舊不斷思考著時代腳步與當代人心,如何面臨轉型過程中應有的現代性問題,如何透過一日的修持,全家人都可以前來參與的修持,既能聆聽佛法的學佛次第,進入心靈的宗教體驗,又能讓親子同步學習,解行並重回到生活教育。
這所應時代的需要所誕生的「福慧家園」,是為了使居住在台灣這塊土地的人們有一個福慧雙修的家,是大師再次「給」我們修福修慧的家,是增長我們法身慧命的家,也是周末可以帶全家一起來作個心靈充電的家,這個家,屬於每一個有心讓人生向上、向善,也屬於每一個願意了解自己人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