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央研究院研究團隊利用結構生物學相關技術,成功找到致病性表皮葡萄球菌的抗藥機制,為全球醫界打了一劑興奮劑,未來能據此研發出可避開抗藥性的抗生素,徹底殲滅入侵細菌,為人類找出另一條活路。
這是由中研院副院長王惠鈞領軍完成的研究成果,昨天刊登在國際重要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PNAS),中研院也同步發表這項研究成果。
表皮葡萄球菌是醫院內感染首號菌種之一,抗藥性不斷增強,成為臨床醫療的棘手問題,有愈來愈多病人因感染具嚴重抗藥性的細菌,面臨無藥可治的窘境,最後不治。中研院成功解開表皮葡萄球菌的抗藥機制,引起國際矚目。
中研院表示,葡萄球菌共有三十二類與八種次類;人或動物感染後,會導致皮膚感染、肺炎、食物中毒與敗血症;而寄宿於人類皮膚上的表皮葡萄球菌,日常對健康並無影響,但對於免疫力低的病人,卻會造成嚴重感染,甚至致命。多年來,科學家們都想盡辦法,想了解葡萄球菌啟動抗藥性的謎題。
參與研究的台灣大學生化科學研究所博士生張育銘表示,研究鎖定表皮葡萄球菌TcaR(轉錄因子調節蛋白質),是一種細菌才有的蛋白質,掌控細菌生物膜的製造與形成。有了這個生物膜,細菌就像穿上一層防護罩,可扺擋抗生素或環境等外來物質的攻擊。
研究發現,TcaR平時並不會製造生物膜,而是結合在可以形成生物膜基因的DNA(去氧核糖核酸)片段上面,伺機而動。當抗生素來襲時,TcaR會迅速和抗生素結合,脫離原先結合的DNA片段。一旦少了TcaR的箝制,表皮葡萄球菌的基因就源源不斷製造生物膜,扺擋更多抗生素的攻擊,產出抗藥性。
張育銘樂觀認為,未來人類將可設計並研發出不被TcaR「抓住」的抗生素,一舉殲滅沒有生物膜保護的細菌,解決病人找不到抗生素治療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