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時有所聞,日前又爆出板橋國小六年級學童,看到學弟帶了很多零用錢上學,於是與學弟交朋友,要學弟回家向家長要錢,甚至還找到學弟家摁電鈴,直接跟學弟的家長要三千元。
不過,這起霸凌事件不一樣的地方是,雙方家長並沒有互相指責對方的孩子,也沒有推諉責任,理性地坐下來談,並找來學校,三方共同協議解決辦法,順利解決問題。
日本的臨床心理學家山←由貴子,在著作《教室裡的魔鬼》提出,解決校園霸凌最好的方法,是家長和校方連手,先取得一致的意見,把事件定調,而且以解決問題為首要任務,追究責任是解決問題後再考慮的事。
家長學校合作 勿指責推諉
如果大人碰到霸凌不知道合作,交互指責,重視追究責任勝於解決問題,只會愈鬧愈糟,而且孩子會在暗處繼續霸凌,板橋國小事件,家長與校方做了正確示範。
由於少子化,現在孩子多半在成長中備受呵護、溺愛,缺乏和同儕平等相處的經驗,到學校後,很容易因為體格、成績、年齡等各種理由,形成不對等的上下關係,上位學生就欺凌下位的孩子。
有許多霸凌看似不可思議,但是對道德判斷還未成熟的孩子來說,霸凌是接近遊戲而不是欺負,只要家長與老師共同矯正,通常就能讓孩子知道自己行為是錯誤的,及時改正。
遺憾的是,家長多半愛子心切,捨不得孩子被欺負,發生霸凌多半想追究(或撇清)責任,學校、老師則怕被家長追究責任,只想明哲保身,只求表面上不再有霸凌就好,不在乎是否真正解決,因而無法建立有效解決辦法,才讓霸凌在校園蔓延。
若要根本解決霸凌,必須放棄溺愛孩子的錯誤教育方法,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習承受挫折,幫助孩子學習找到化解負面情緒的方法,教導孩子做人的基本道德,多一點同理心與包容,發現孩子有歧視想法或偏見時,要趁早摘除,才能有效減少霸凌,但從目前的教養環境來看,這恐過於理想化,只能從實務面來解決。
究責、壓制 無法徹底解決
家長得知孩子發生霸凌時(無論欺負人還是被欺負),第一個反應一定是憤怒想追究責任,可是,追究責任雖可阻止施暴者不再霸凌,卻會有人繼承施暴者位置,讓霸凌繼續,山←由貴子說,在校園中誰都可能成為施暴者與被施暴者,而且角色可能互換,必須從霸凌產生的根源解決問題,才有可能終止。
所以,家長務必要壓下這股衝動,和學校理性討論,最好找校長、老師和其他家長一起討論,由老師和家長分頭旁敲側擊,找出造成霸凌的源頭,消滅根源。
家長也切莫責罵被霸凌的孩子無能,也不要急著教訓霸凌者,通常施暴的孩子大都在某個地方有挫折,卻不知如何處理,才會投射到自己厭惡的孩子身上,形成霸凌,只要幫助施暴的孩子消除挫折源頭,霸凌就會跟著消失,以高壓手段壓制孩子,無法徹底解決問題。
羽盷(台北市/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