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經典名句】 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

王靈馨等編著 |2010.04.23
10826觀看次
字級

經句語譯

不斷絕煩惱仍能超越生死而證得涅槃,這才是真正的獨處靜坐。

經句出處

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

──〈弟子品第三〉

經句智慧

從究竟的修證來看,煩惱、涅槃是互為因果的。造成生死的因是煩惱,修道證得的果則是涅槃。聲聞乘認為有煩惱可以斷絕,有涅槃可以修證,也因此「視生死如怨家,觀三界如牢獄」,不斷努力想斬斷煩惱的因,而修得證悟涅槃的果,以致最終雖然斷除了「人無我」的執著,但仍執著有「法無我」的存在。菩薩則是完全通達了解煩惱的本質是空的,當下的體悟就是涅槃,不需在煩惱之外又去求取涅槃。

平日打坐修禪如果只熄滅對心的執著,卻沒有放下身體的外相,即便安身形於林間靜處而修定,雖然想摒棄煩惱,反而更為顯著,愈坐愈煩躁。

隨喜思惟讀經句

就涅槃境界而言,菩薩乘有不同於聲聞乘在見解與果證上的體悟。

聲聞乘對涅槃的認知是要止息煩惱的火焰,漏盡而不再投生於輪迴當中;但對行菩薩道的聖者來說,這種清淨涅槃並非究竟,甚至不認為僅憑截斷煩惱的根源就能證入佛果。因為聲聞乘主張阿羅漢最後所證悟的寂滅道是和佛相同的,差別只在於心量大小的不同。

不過維摩詰卻不這麼想,他認為對於涅槃見地存有差異,才會導致面對處理煩惱的態度有所不同,也就是這根本的見地差異,決定了行持的態度和方法,自然也產生了不同修行境界的結果。如同菩薩因為悲憫眾生,而住於輪迴,故菩薩雖有煩惱相,但因為徹底明白主體與客體二者的本質皆為性空,實無煩惱和煩惱受,因此才能無入而不自得。

六祖惠能大師於《壇經》中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維摩詰居士認為舍利弗獨處山林靜坐修行的方式,並無法對眾生予以最直接的救度。修行人並非是孤立自己於眾生之外而修行靜慮,反而是要走入人群,以親和的法門來弘揚佛法,拉近彼此的距離,適應不同的社會形態,再配合四聖諦、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的修持,使得即便身處塵囂,內心仍是寂靜止息,同樣能達到「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不斷煩惱而入涅槃」的境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