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句語譯
佛陀以一種語音聲宣說佛法,然而隨著各類眾生根器的不同,便得到不同的理解。
經句出處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普得受行獲其利,斯則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畏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國品第一〉
經句智慧
佛陀的三十二大丈夫相中,以「梵音聲相」最具功德,讚嘆佛陀身、口、意裡,關於口密不可思議的功德有四種,一般稱為「四無礙辯」。無論「梵音聲相」或「四無礙辯」,都是指教化眾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凡是發願成佛的人,都必須具備這四種唯佛才有的神力。
梵音聲相是指佛的清淨梵音,洪量圓滿,如同天鼓般聲響,微妙殊勝;又像迦陵頻伽鳥的聲音,聽到者都歡喜獲益。
四無礙辯為「說法無有障礙智慧」、「說理無有障礙的智慧」、「詞句無有障礙的智慧」、「辯才無有障礙的智慧」,經文裡以「詞無礙智」的功德,說明佛陀對於許多方言音的使用都是不受限制的。
此外,佛陀說法時還有五種美妙的聲音;深遠如同雷聲作響;聲音清脆,即使很遠的地方都能聽到;所說話語入於心中,使人敬愛;聽了就能明白箇中含義;聽到的人,不會感到厭倦。
諸佛菩薩以音聲權宜說教,使得眾生從聽聞、思惟、修行獲得利益,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隨喜思惟讀經句
佛陀於無量本生中,行不惡口、說實話、說柔軟美語、教人善語、不毀謗正法等善業,因此所感得的梵聲相妙相,表示能令聽到佛陀聲音的眾生,在聽法時心中生起善心,不但心無雜亂,對於大小權實也能了解,進而斷惑去除疑問。
誠如《華嚴經》所說:「一一身,一一口,各出一切眾生數等言音,一一音中眾音具足,各各差別而轉法輪。」佛陀以一種音聲說法時,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眾生,依著其不同的業力與境界,都會認為世尊是在對他們說法。
佛陀曾於靈鷲山宣講《般若經》,聽法的眾生依聆聽者心量根器利鈍而有差別:利根器者聽到佛陀的說法,攝持《八千頌般若經》就能通達了解;中根器者則攝持《二萬五千頌般若經》;下根器的眾生需要《大般若經》才能了解法意。
下根器喜歡人天福報的眾生,佛便對他們講五戒十善法;中根器的眾生厭離世間,畏怯三塗苦及生老病死的苦,容易產生出離心,希望自我解脫,便喜歡聽佛陀說苦、集、滅、道四聖諦及十二因緣的法;而上根器的眾生喜好自利利他,樂於修習菩提心正行,便喜歡聽聞佛陀講說六度萬行。
此即「一雨普潤,稟受各異,三獸渡河,證有深淺。」根器高下不同,果證的程度也有差別。
(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