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馭風男孩》作者非洲馬拉威的威廉‧坎寬巴,應邀演說「談造風車」,緊張過度的他,一時間忘了說他創造風車的故事,可是,他的天真與真誠感動了許多在場的人。
在天災人禍不斷、愛滋病與貧窮交迫的馬拉威,一座巫術風行的小農村,十四歲的失學男孩威廉‧坎寬巴卻創造了一個光明的奇蹟。
一場大旱使他的家鄉陷入嚴重的困頓,連吃飽都成問題,當然更付不出學費,他只好輟學,但常到圖書館充實知識,期待回到學校時能跟得上。
沒想到,他在圖書館與電學和物理學相遇,一本《利用能源》的書開啟了他的異想,因為書上說風車可產生電能,電能可打水,水若可引到田地,那麼農地就能耕作;他的家鄉什麼沒有,就是風最多,只要能耕作就可解決飢荒,他就能回到學校。
他在沒有先進精良的材料下製造風車,即使被包括母親在內的所有人,譏笑是呆子瘋子,他仍堅持下去,父親雖然不知道孩子在做什麼,但鼓勵他勇敢實踐,當風車製成發電後,點亮四個燈泡和兩架收音機,所有的譏笑轉為驚歎與讚美。
一個想回學校求知的發想,加上一顆追求知識的熱誠,使他成為電學家、發明家,拯救了家庭及家鄉,更重要的是,他相信自己能做到,堅持不放棄,使夢想成真。
現在二十二歲的他,發行了他的第一本書《馭風男孩》,詳述創發風車的過程與細節,應可啟發失意的人,也可激發有夢想而不敢實現的人。
他去年演講「我如何馭風」時,提到自己第一次演講的窘況,讓與會人士哄堂大笑,但他敘述自己的故事時的自信與喜悅,印證相信自己不放棄,終能馭風。
梅珍(北縣鶯歌/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