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是用來對抗細菌的,因此是用來治療「細菌所造成的疾病」,只能消滅或防止細菌的生長,對於常見的病毒感染則是一點用也沒有。
如果經醫師診斷有「細菌」感染,例如中耳炎、咽炎、急性鼻竇炎、肺炎等,就可能需要服用抗生素,且依病情不同,對於選擇藥物的種類、給予的天數均有所差異。例如:細菌性中耳炎引起的感染,通常需要給予十至十四天抗生素的治療;而一般的感冒大多指病毒感染,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開始使用抗生素治療,在沒有特殊情況下(例如對藥物過敏、嚴重且無法忍受之副作用:胃腸不適、噁心、拉肚子、皮膚出疹子等),應依醫囑完成整個療程,家長們不可因小朋友病症改善,或因小朋友吃了藥造成胃腸不適、拉肚子症狀而自行停藥,造成未殺死的細菌產生變種而有了抗藥性,那麼以後再服用同一類或相同的抗生素時就不再有效,或讓疾病變成慢性病,更加不易治癒。
服用抗生素一定要於正確的時間內服用。為維持一定的殺菌濃度,最好服藥時間間隔相同,例如:一天兩次,是指十二個小時一次;一天三次,是指八個小時一次。若忘記服藥時,想起後立即補服,若接近下次服藥時間則不補服。
由於小孩不易餵藥,因此抗生素大都會調配成糖漿。泡成液體的抗生素,因穩定性不好,建議需放置冰箱保存,有些抗生素如四環黴素、Quinolone類抗生素,不可與牛奶或制酸劑一起服用,因為會減少此類藥物吸收而降低藥效。若有剩藥時不可留待下次使用,應立即丟棄。
(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