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透過空氣傳染,因此若社區中有開放性肺結核患者,也就是痰內仍含有結核菌的人,可能經由咳嗽、打噴嚏、談話、唱歌等動作,把含有結核菌的痰液噴濺到空氣中,經氣流飄散,可以飄浮到很遠的距離,所以呼吸時如吸到含菌的微小飛沫核,就可能受到感染。
以這樣的傳播方式來看,似乎肺結核「中獎」的機率很高,不過中華民國防癆協會第一胸腔病防治所醫師索任表示,多數人即使感染了結核桿菌,終其一生,大約只有百分之十的人會發病,患者又以中、老年人居多。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去年的統計資料,六十五歲以上的肺結核個案,達百分之五十三,總計四十五歲以上個案數就占了八成。
索任認為,主要是因為過去公共衛生環境較差,所以中、老年人以前曾經感染過,由於這並不是一個感染過就可免疫的疾病,所以當持續感染使得體內菌量增加、自身免疫力又降低時,發病機率就可能提高。
然而肺結核真的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若延誤不治療也可能致死,前年曾有一名國三女孩,因嚴重消瘦、咳嗽等症狀就醫,到院前已無生命跡象,經檢驗診斷為肺結核,急救後仍因多重器官衰竭而不幸往生。
疾病管制局追查發現,女孩的父親,在六年前感染結核病,她曾依接觸者檢查規範接受結核菌素試驗,測驗結果呈現強陽性,然而胸部X光檢查結果為正常,顯示女孩當時雖已感染結核菌,但未立即發病;不過,這名女孩因為屬於社經地位的弱勢族群,之後即使出現體重下降、身體虛弱、長期咳嗽等發病症狀,因就醫次數少,或是就醫時未提及曾有結核病接觸史,因而釀成此一無法挽回的悲劇。
施文儀表示,在感染到發病前這段期間的潛伏結核感染者,其體內結核菌數量並不多,若適時給予預防性治療,可以有效減少九成以上日後發病的機會,因此民眾仍應提高警覺,找出自己是否有感染的風險,以利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