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是由結核桿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中華民國防癆協會第一胸腔病防治所醫師索任表示,肺結核是種「欺負弱者」的疾病,初期多半沒有明顯症狀,可潛伏在體內多年,當人體免疫力出現問題時就「浮上枱面」。
咳嗽超過兩周 應速就醫
肺結核患者最明顯的指標症狀就是咳嗽超過兩周,不過索任指出,這並非早期症狀,其實傳染力早就存在,只是當咳到這種程度,患者就不應該再忽視此警訊。
至於哪些人是感染的高風險群呢?疾病管制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由於肺結核透過空氣傳染,因此人口容易群聚的環境,比如醫院、軍隊、學校、監獄、安養機構、外勞居住地,若環境擁擠、空氣不流通,就可能成為防治死角。
若家族曾有成員感染且發病,其家人由於長期接觸,可能累積菌量,也會增加感染風險;此外,糖尿病患、愛滋病患、洗腎者,或是有服用免疫抑制劑治療者,由於免疫力較低,容易感染也容易發病,均應定期檢查。
一般民眾則應定期健康檢查,透過X光片追蹤肺部是否有不明影子;如果有不明原因咳嗽不止,一旦超過兩周,更應該盡快就醫檢查,並告知醫師症狀發展時間,可別自以為是感冒而到處換醫院來治。
治療不完全 肺結核難根治
開放性肺結核病患,經過兩周的適當治療,傳染性就已微乎其微,不過要完全治癒,仍需持續服藥至少六個月,雖然完成療程後治癒比率極高,但索任表示,由於服藥時間很長,導致許多患者吃到後來沒有耐性,自認:「明明好了,沒有症狀,為什麼還要吃藥?」另有兩成患者,則因為出現皮膚過敏、腸胃不舒服、肝炎等副作用,卻未跟醫師反映要換藥,就自行停藥。
這些情況都會導致治療不完全,除了再度發病,也會繼續在社區內成為傳染源,因此肺結核新增病患,多年來始終維持在一萬五千人左右;一旦成為多重抗藥性患者,持續服藥時間必須延長到一年半以上,而且治癒率大約剩下七成。
推動都治計畫 提高治癒率
國內從民國九十五年起推動「結核病十年減半」政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推動都治計畫(DOTS),意指醫護人員或經過訓練的關懷員,每日親自關懷並目視病人服下每一顆應服的藥,以提高治癒率。這種觀察治療的方式,也是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目前最有效的肺結核防治策略。
施文儀表示,都治計畫的對象主要是痰片檢驗為陽性的患者、再度感染的患者,以及街友等不合作服藥患者,協助他們規律服藥,達到兩周無傳染力、半年後治癒的目標。
今年則在計畫中納入潛伏性感染者的治療,對於某些高風險群,經特殊的檢驗技術確認的確感染了肺結核,雖然目前還沒有發病,但是會給予預防性用藥治療,首波對象以安養單位等族群為檢查對象。
防治奏功 新增病患減少
此外,疾管局也將肺結核患者的追蹤接觸者範圍予以擴大,原本只針對患者的共同居住者,或是在可能感染期間,接觸達八小時以上者,現在也將累計接觸達四十小時者,列入追蹤對象。
統計顯示,國內自從肺結核減半措施計畫實施後,民國九十六年新增病患從先前平均一萬五千人減少到一萬四千多人,去年更減少到一萬三千多人,施文儀認為這樣的降幅是好的開始,不過仍需每位國民提升對傳染病防治的觀念,鼓勵肺結核患者按時用藥。
結核病自我七分檢測法
咳嗽兩周(兩分)
咳嗽有痰(兩分)
胸痛(一分)
沒有食欲(一分)
體重減輕(一分)
*上述症狀若合計達五分以上者,應迅速就醫檢查。
資料來源:疾病管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