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屏東訊】全球暖化,各地珊瑚均面臨白化或死亡浩劫,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進行「搶救珊瑚大作戰」的五名中美珊瑚學者,在墾丁後壁湖海域發現可適應溫差的珊瑚,抗酸化實驗也有重大突破,為因暖化陷入危機的珊瑚找出「生路」。
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員樊同雲是中美合作研究計畫成員之一,他說,適合珊瑚生長的溫度是攝氏二十三到二十八度,氣候暖化、海水升溫,導致珊瑚出現白化和死亡危機;墾丁海域「得天獨厚」,因潮汐引發的深海冷水團形成湧升流,降低水溫,使墾丁珊瑚覆蓋率超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平均值,白化率更不到百分之三,引起美國學者重視。
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贊助來台參與研究的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生物系教授Peter Edmunds說,全球暖化對珊瑚產生的「殺傷力」,一是海水溫度升高造成共生藻死亡,讓珊瑚白化、死亡;二是海水開始酸化,影響珊瑚的造骨能力,脆弱的骨骼對珊瑚生存更為不易。目前看來,全球暖化現象還會持續,預估五十年內,珊瑚就會陸續滅種,為珊瑚找尋生路刻不容緩。
他說,墾丁海域的高覆蓋率引起國際重視,中美研究團隊在墾丁後壁湖海域調查的尖枝列孔珊瑚、細枝鹿角珊瑚,也廣泛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經長期觀察研究,這兩種珊瑚在八至十度的劇烈變動溫度中,其幼體在光合作用等生理反應上表現佳,另外在抗海水酸化反應的表現亦佳,顯示已發展出一套因應不利環境的生存策略。
他說,這個因應環境變動的演化,可能歷時數萬年至數十萬年,是全球珊瑚研究極重要的發現,為全球陷入危機的珊瑚找到「生路」,除了繼續研究牠們適應環境的特殊生理機制,將來或可以小面積方式移植到暖化嚴重的珊瑚礁海域。
屏東海生館水族實驗室繁殖一百三十多種珊瑚,加上鄰近「珊瑚天堂」墾丁海域,參與研究的北嶺大學三名博士和夏威夷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一名博士生,每天工作逾十小時也不喊累;「我們都在和時間賽跑。」
樊同雲說:「搶救全球珊瑚如同作戰,不希望珊瑚滅種的惡夢,在我們這一代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