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生參加國際數學、科學成就測驗,成績都名列前茅,但媒體報導,在漂亮光環下,台灣學生數學程度的差異懸殊,也名列世界前茅。
也就是說,成績好的非常好,成績差的非常差,兩極化現象超過世界多數國家,這顯示,台灣數學不好的學生,程度比外國學生更差,同一班的學生數學程度好壞差很大,老師該如何教?
其次,台灣學生在「記憶類」或「常練習」的題目上,表現得很好,但是科學「論證」、「形成科學問題」的能力得分就低,這也顯示我們的學生缺乏思考,只會背數學公式,靠「常練習」拿高分,參加國際數學、科學成就測驗名列前茅,恐怕不值得高興了。
另外一項調查顯示,台灣國二生的數學表現全球第一,但對數學的「喜歡程度」卻是全球倒數第十,「信心指數」則倒數第四;小四學生數學表現全球第二,但喜歡數學的程度也在全球敬陪末座,對數學自信心嚴重不足,全球倒數第二。
數學表現全球第一,為何「喜歡程度」倒數第十?很可能是「考試領導教學」的結果,也可能是家長努力培養孩子智力測驗,以期擠進「資優班」的結果,揠苗助長,雖然成績不錯,卻是「興趣蕩然」,長此以往,年齡愈大,成績愈差,這恐怕是到了大學以後階段,數學成就反而不如歐美國家的原因。
台灣學生在數學、科學的「學習自信心」顯著低於國際平均,則恐怕與我們的學生缺乏思考,只會背數學公式有關。
台大物理系教授高涌泉建議,教科書可向科普書(給一般大眾閱讀的科學書籍)看齊,增加敘事、減少公式,多讓學生報告、整合,培養閱讀、敘事和論述能力。
的確,中小學階段應培養的是興趣,一大堆演算反而會使孩子失去興趣。筆者學生時代「極度痛恨」數學,但出了社會卻很喜歡看科普書,覺得其中的科學家、數學家的故事有趣極了,也嘗試去了解一些科學、數學的公式、演算。
增加敘事,等興趣培養出來了,學生自然不會排斥公式,自然會對數學產生信心,這應該才是正確的數學教育。
陳昭安(台南市/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