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繁星甄選放榜,雖然錄取學生多數是社區與私立高中,甚至有高職學生,但仍無法達到縮短繁星計畫城鄉平衡的目的,低收入戶更是少數的少數,多位校長質疑繁星「城市孩子遠多於鄉村孩子」。
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對此認為,繁星計畫已讓許多不曾有學生錄取台大等國立大學的高中圓夢,是個成功的計畫。
如果說,繁星計畫是為了讓那些排名較後的高中職學生能躋身國立大學,那是成功了。
但問題是,所謂的縮短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應該不是讓中後段學校的學生有機會進入國立大學,而是讓程度因外在環境影響,而出現學習差距的孩子,有機會藉制度補強進入國立大學,如偏遠地區、低收入戶的孩子,因為他們無法和經濟優渥或城市孩子公平競爭,必須由體制保障輸掉的部分。
但繁星卻沒有保障因環境較差而拉低智育成績的孩子,反而讓一些學測成績「不是那麼頂尖」的高中生躋身國立大學,還讓不少「私立高中」學生有機會上國立大學,而私立高中學費較高,除了少數拿獎學金的學生,普遍是家裡經濟環境不差,供得起孩子讀。
以制度手段給一些學測成績非頂尖的學生,有機會進入頂尖國立大學不是不可以,只是以正當性來說,對不起那些學測成績頂尖,但循正常管道升學,名額卻被繁星計畫卡住的學生。
更別說現階段繁星計畫,並不保障城鄉差距與弱勢的學子,恐怕會讓有心的家長及學生,放棄進入頂尖明星高中,選擇比較有機會透過繁星計畫進入頂尖國立大學的高中,反而成了一種體制漏洞。
筆者認為,繁星計畫應該先用於保障因城鄉或所得差距,所造成的相對弱勢族群子女,如還有名額再開放給非頂級學校,如此才能確保體制的美意,更可避免有心人鑽漏洞。
也許有人認為,繁星是在挖掘人才,而且媒體也以幾個例子報導,以繁星進入國立大學的學生很用功、成績優,但我想,這是普遍情形嗎?教育部應該追蹤繁星學生的學習情況,甚至繼續升學或就業的情況,才能了解這項計畫究竟是真的發掘人才,還是只是體制上的假平等?
神無月(台北市/教育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