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讀到林清玄先生一篇文章,大意是他觀察到一個善於捕捉貓頭鷹來賣、並以之為生的人,短短幾年間,外貌竟悄悄改變:鷂眼鷹鼻,形銷骨立……模樣愈來愈像一隻貓頭鷹了!———蓋因此人日日以鷹為念,想的、捉的、養的、看的、賣的無不是鷹。卻不知道他自己已經是一個「人鷹」了!
之前也曾看過類似的故事。講到一個畫師愛畫面目猙獰的金剛護法,久而久之,其形神大變,觀之令人觳觫股顫———簡直就是他筆下人物的翻版。為此他十分苦惱而百思莫解。幸好他的一個朋友深諳佛理,勸他改畫觀音一段時間。他照做了。天天眼觀心想,在在處處都是慈眉善目、安詳悲憫的菩薩。不久,他欣喜的發現自己的面貌,發生了不可思議的轉變!
這說明了一個人所處環境與接觸事物,在耳濡目染之下,對品相不可低估的影響。
一個人的「相」是他內心世界的投射。一個人的眼睛往往是他真實靈魂的寓所。並非以貌取人。審視一個人美醜善惡,要看他起心動念,舉手投足。不單外貌,還包括言行。即「面相」、「言相」與「行相」。
故一個時常持有某種表情、習慣某種行為的人,常常會持有某種心境;而一個人常常保有某種心境,也就會漸漸變成他自己選擇的命運!佛家講莫造「身、口、意」三業,要求我們時時自省與檢點、修正自己的思想言行,真是有理。
常常覺得,一個人三十歲之前的「相」得之父母(佛經上認為一個人的相貌亦是自己累世宿業的反映,換言之也是自己的所作所為換來的。所以有德行的人往往「宿植德本,眾人愛敬。福彗端嚴,具八十種好」);而三十之後,則來自於自身的雕塑。
淨空法師曾書:「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行者心之發,觀行而禍福可知。」
深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