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東京電】日本青年川田在不熟諳的行業接受一個月的培訓後,被安排到一個壓力大的團隊,負責設計電腦。四個月後,他有失眠的情況,還因抑鬱接受診治。又過了兩個月,這名二十四歲的上班族從一幢大廈的十樓躍下身亡。川田的母親說:「我的兒子是企業架構重組下的犧牲品。」
日本經濟發展停滯十年,在公司大幅削減成本過後,開始向復甦之路邁進。但人力成本有升無跌,工時拉長,壓力增加,很多人都因工作走上絕路。
根據厚生勞動省的數據顯示,截至二○○五年三月,有五百二十四名勞工或其家人申請因工作過度導致精神錯亂的賠償,其中一百二十一人自殺身亡,一百三十人的申請獲批准。川田死前,他的申請被拒絕。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創造了經濟奇蹟,但也產生普遍的「過勞死」社會現象。雖然日本政府多年來,都向國民宣傳不要因工作過勞丟失生命,但日本人每年平均工時仍居已開發國家前列。
在二○○三年製造業方面,日本人每年平均工時達一千九百七十五個小時,高於美國的一千九百二十九個小時和英國的一千八百八十八個小時。
如果與法國的一千五百三十九個小時,及德國的一千五百二十五個小時相比,差距更大。隨著經濟逐漸復甦,日本員工的工時更有增無減。
厚生勞動省的一項調查顯示,日本標準員工(不包括兼職員工)的每月平均工時,二○○一至○四年間,由一百六十六個小時增至一百六十八點四個小時。
按官方說法,日本的平均工時正在減少中,但這是因為兼職或合約職位增加之故。這些人占日本整體勞動人口的三分之一強,由終身制轉變至保障較少、生活壓力較大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