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春節前後,中國部分地區再次出現「民工荒」。美國《華爾街日報》日前評論指出,此現象其實已經維持六年多,且波及範圍擴大,從珠三角到長三角,再到中西部地區,今年甚至在傳統勞務輸出大省如四川、安徽和河南等地也出現同樣現象。
對中國而言,「民工荒」到底是暫時、局部現象,還是長期的整體現象,相當值得探討。若是前者,政府就必須從破除以戶籍管制為基礎的種種歧視性政策入手,讓農民工融入城市;如果是後者,即中國有可能正在從勞動力無限供給過渡到相對不足,除了要破除戶籍管制,政府還要考慮人口結構變化對經濟的長期影響。
《華爾街日報》分析,中國的「民工荒」將是長期、整體現象,理由是:人數在一億之譜的「八○後」與「九○後」新生代農民工他們的觀念與第一代農民工大為不同。作為城市和農村的「雙面人」,他們可能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同時又缺乏必要的知識和技術儲備,就業時「高不成低不就」。如果他們選擇在城市和農村無所事事地「游蕩」,也會導致「民工荒」的長期化。這要求政府必須及時把目光鎖定這一群體,通過開展職業培訓和心理輔導,甚至可以優先讓其落戶城市,找到歸屬感,從而讓其體面且願意積極地加入勞動市場。
當然,即使透過戶籍改革降低了農民工轉移到城市的成本,以教育、培訓扭轉新生代的就業觀念,但整體來看,中國已開始步入了高齡化社會,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長速度有逐年放緩的趨勢。專家警告,在農村城鎮化推動下,農民工更不願外出打工,中國的人口優勢恐怕將很快消失。
另一方面,在企業用工荒的同時,中國社會又有「就業難」的矛盾現象。
專家指出,中國的職業教育比一般教育不足,導致大學生多、專業技術工人少,現在大學畢業生和農民工的工資待遇愈來愈接近,可是大學生不想與農民工看齊,但企業寧要農民工,不請大學生,說明中國產業比重仍偏向低端生產、勞動密集型為主,可供高教育層次人才選擇的企業數量和職缺不多,顯示中國總體勞動力布局存在結構問題。
《華爾街日報》認為,「民工荒」或許將長期存在,從而迫使中國經濟轉型,這既是完善收入分配結構的良機,也是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