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年度最重要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人大)與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政協)兩會,即將在三日至五日召開。開幕在即,中國涵蓋十一省市區的十三家報章發表「共同社論」,指現行戶籍制度是多年弊政,呼籲加快改革戶籍制。
包括廣東《南方都市報》、河南《大河報》等在內的十三家平面媒體,發表同一社論。文中表示,「現行的戶籍政策,事實上造成了城市居民與農民、城市居民之間地位的不平等,制約了中國公民的自由遷徙,明顯與《憲法》相違背。」
中國戶籍制度自一九五○年代開始實施,區分為「農業戶口」與「城市戶口」,近年來,城鎮缺工,大量的農民工湧入,對傳統的戶籍制度形成重大考驗。這些「黑戶」雖然繳了稅,卻因入不了城市戶口,無法享受應有的社會福利,而地方政府對於人口流動的掌握,也出現盲點。
在就業、教育、住房和社會保障等方面,城市與農村戶口待遇截然不同,農村戶籍要變為城鎮戶籍,樊籬有如高牆。
《經濟觀察報》報導,做室內裝潢的劉二龍在北京已待了十一年,但因為戶口在湖北,所以在北京並不享有醫療保險,也不能買經濟適用房(即國宅),而他只是北京市百萬外來農民工中的一個縮影。
據了解,自二○○六年起,河北、陝西、山東、遼寧、福建、江西、湖北等十三省市區取消了城鄉二元戶口畫分,然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卻絲毫不為所動。北京一官員更表示,戶籍改革須有利益驅動,進展才會快。
一般認為,它們不願開放戶籍最大的原因是,擔心會有很多人湧進,造成資源不足,地方財政無力負擔。
中國人民大學農村發展研究院教授白南生則認為,「戶籍放開、大城市就會人滿為患的情況不會出現,因為現在該來的都來了,只是法律上不承認而已。」
資料顯示,全中國目前已有一點四億流動就業的農民工。城市對農民工經濟制度上接納,但社會制度上卻不接納,這一矛盾導致了城鄉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擴大,最關鍵的原因在於戶籍制度沒有進行改革。
社論最後寫到,呼籲兩會敦促廢除一九五八年頒布的「戶口登記條例」,逐步以人口信息登記制度,取代現行僵化的戶籍制度,直至最後徹底消除,讓所有國民都擁有同樣的就業、醫療、養老、受教育、自由遷徙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