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局日昨標售土地,每坪高達六百零二萬元,創下住宅區歷史次高天價,遭民眾、專家和土銀質疑,高房價是政府一再標售土地炒作的結果,應全面停止國有地標抑制,但國產局說,這是自由市場競價機制決定的結果。
站在國產局的立場,標售國有地賣得高價位,能為國庫增加收入,是盡責的表現;但從民眾的觀點看,土地帶動房價,面對高不可攀的價格,只能望屋興嘆;反觀大財團囤地養地,買賣動輒以億元計,等於選擇性壟斷,百姓難以碰觸,節制私人資本形同虛妄。
俗話說「有土斯有財」,尤其華人視房地產為保值和尋根的依循,如今高價的房地產,要不吃不喝數十年才能購置,真是情何以堪。
國產局認為「只賣小地」,不會助長房市泡沫,並提出數據證明,以全國土地買賣總額來算,只占百分之零點六八。
可是國產局沒說明的是,大都會的土地買賣,占全國比例多少?從何時開始,土地飆漲速度激增?得標者的身分財力,和庶民比例相差多少?都市和鄉下房價,差距有多高?
國父提倡民生主義、平均地權,是為消除少數人操縱土地所有權的不合理現象,消除投機行為,但目前的投標案一般人皆無力參與,局限於特定人士,這算是「自由市場」嗎?
當房地價格高過市場需求,標售已成為金錢遊戲,民眾窮其一生,連買間廁所的錢存不到,「富者愈富,貧者愈貧」,均富不可得,眼見「住者有其屋」變成夢想,國產局沒有責任嗎?
法雨(彰化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