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外驚喜是値得珍藏的。
某一年春天,我與一家之主在美國加州的101公路上,隨機決定到一酒莊去品酒,我們駛入一路都是沙漠地形的山區,約莫一個小時,一幢泥磚屋在我眼前矗立,心中滿是意外的驚喜,因為眼前所見的畫面,曾出現在我的偶像,美國女畫家Georgia OKeeffe歐姬芙的傳記裡。她長期居住在曾經是西班牙殖民地的聖塔非,我也計畫要去歐姬芙的故居拜訪,但始終未實現,而此處,充滿著歐姬芙畫筆下,聖塔非的泥磚屋建築文化。
進入酒莊後才知,這兒是由一位印地安人經營的民宿。夜裡的沙漠建築充滿神祕、奇特的美,「野土狼」Wild Coyote這家民宿,號稱不用任何電子產品,因此泥磚屋頂上,錯落著間距整齊的沙袋燈,「我們這兒沒有電視、電話、音樂,夜宿此處,讓沙袋燈指引您回家的路,充滿星星的夜空,可以安撫平日的困惑,藉著冥想,在靈魂深處找回自己。」我已經被迷人的廣告辭所吸引,整個人早已跌入充滿野趣,亦叫人沉思的地方。
我忽然明白Georgia OKeeffe為什麼堅持不住在紐約,而願意與丈夫分居兩地,選擇新墨西哥州的聖塔非終其一生。在紐約,步伐是緊張的,質樸荒涼的聖塔非,叫人放慢腳步,歐姬芙正喜歡這種儉約、自在,不被打擾的生活,也因為受東方思想的影響,她追求自己心靈的國度,畫作裡呈現「少即是多」的風格,這也是她生命的信仰。
於是我也開始思考「少與多」之間的關係。
現代人的心過於忙碌,太依賴外在的條件來滿足自己所有的狀態。我的老師傅佩榮教授,在教導我們哲學思考的時候,說「擁有東西太多,人的生命內涵注意力就分散了,最後成了物役。」老師常以存在主義一句名言「擁有就是被擁有」,來鼓勵他的學生,要多在生活裡清醒,並說「想要擁有的東西,必須是我們能掌握的。所謂儉約生活,就是東西用到壞為止,以及不擁有不需要的東西。」。
孩子大了,好不容易有了與自己相處的機會,許多富太太們仍以消費購物為樂。心底愈空虛的人,情緒愈是放在消費事物上,暫時的慾望被滿足了,不久新的慾望又再燃起,想一想,我們一次只能佩戴一只鑽戒。不明白,為什麼有人需要不同克拉的鑽石,自問一下「如果我沒有它,生活過得下去嗎?」
貴重之物太多,也會擔心它們的安危,終日擔憂是否被偷、被搶,而不能悠閒度日,這就是「被物擁有」最好的例子,那麼「少與多」的關係又是什麼呢?
食物少了,嘴裡滋味多。
熱鬧少了,獨處機會多。
物慾少了,心理安心多。
閒談少了,讀書機會多。
思考少了,傲慢態度多。
傲慢少了,稱心如意多
人生精華歲月難得,讓我們一起共勉之。
本文摘錄自寶瓶文化出版《做到的爸媽請舉手》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