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加州理工學院二十四日公布的罕見研究顯示,人類可能有自私的基因,但是在分享財富等美好事物的同時也會有滿足感。
科學家宣稱,他們已經透過醫療級的3D掃瞄器,首度發現助人與自助兩者都會使腦部相同區域,更加活躍的證據。
位於加州巴沙迪納(Pasadena)的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的四名科學家,在歐杜赫蒂(John O'Doherty)領導下,為二十對男性自願者進行實驗,透過核磁共振影像攝影(MRI)觀察他們的腦部。
研究人員觀察腦部的兩個區域———大腦正中前額葉皮層(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和中央紋狀體(central striatum),這兩處負責處理諸如食物、金錢和悅耳音樂等「愉悅獎勵」。
實驗開始時,每一對志願者都會拿到三十美元,然後抽籤決定這兩人當中那個人可以獲得五十美元紅利。另外一人一毛錢也拿不到。
另外,科學家又公開給這兩個參與者不同數目的金錢。
如果兩人當中「比較窮」的那個人拿到比較多的錢,他腦部上述兩個觀察區會亮起來,如同預期。
但令人吃驚的是,那個「較有錢」的另一人乍看他的貧窮同伴突然拿到一大筆錢的時候,腦部也有反應。
參與研究的經濟學家卡默勒(Colin Camerer)說,一開始較富有的那個人對另一人拿到更多錢的「愉悅獎勵」反應比較強烈。他表示,「我們認為,對那些一開始就比較富有的人而言,看到另一個人也拿到錢,可以降低他們對自己拿比較多錢的罪惡感。」
即使是那個較富有的人嘴巴上說他們想拿到更多錢,但是MRI讀出來的資料顯示情況剛好相反。
歐杜赫蒂說,這顯然特別強調一個現象,連人類基本的腦部獎勵結構都不全然是利己的;對於既存「不公平不利社會」(inequality-adverse)的偏好,他們的研究結果提供了神經生物學上直接的證據。
研究人員表示,目前仍不清楚到底腦部這種「分享與交流」反應,是天生的或後天學來的。他們也承認這個研究有其極限。實驗對象僅限美國男性,因此無法說明不同文化、不同性別是否也會出現同樣的結果。
此報告近日刊登於英國科學期刊《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