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虎」,就是苟且、不求真、粗心大意、勉強將就、敷衍草率,不僅表示一個人對是非好壞、善惡對錯沒有見解、沒有原則,甚至遇事也總是漠不關心,這種「馬馬虎虎」的態度,有時也會誤了大事,釀成禍端。
關於它的由來,民間曾有過一個傳說。
宋朝時候,有位畫家喜歡畫虎。一次他正在作畫,剛畫完虎頭,有個朋友請他畫馬。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在虎頭後面添了個馬身。
朋友莫名其妙,問他是畫馬還是畫虎,畫家說:「馬馬虎虎吧!」他的兩個兒子看了此畫,也不明白。大兒子問他時,他信口說是虎;二兒子問時,他又說是馬。
兩個兒子馬、虎不分,終於釀成禍端。後來,大兒子打獵時把人家的馬當成虎射死,賠了不少錢。二兒子在荒野遇上一隻猛虎,以為是馬,結果沒有騎上,卻被虎咬死。這時候,畫家後悔不已,悲痛地寫了一首詩:
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
大兒依圖射死馬,二兒依圖餵了虎。
草堂焚毀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
他一把火把這幅圖燒了。
「馬虎」一詞因此而得,並沿用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