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不少民眾覺得痠痛或扭傷不適時,就到中醫醫院、診所刷健保卡推拿、拔罐,但健保局預計四月起將加強稽查,若中醫師未親自幫患者推拿、拔罐,健保將不給付。
健保局醫務管理組長蔡淑鈴表示,去年健保局、監察院陸續接獲不少檢舉信,檢舉人表示,到醫院、診所推拿時,常常由傷科助理執行,根本是密醫行為。再加上因不當推拿造成中風、癱瘓等意外時有所聞,因此衛生署最近做出結論,必須由中醫師「全程」推拿,才可以申報健保費用,傷科助理進行的視同民俗療法。
蔡淑鈴說,衛生署認為推拿、拔罐等為醫療行為,因此,必須由醫師親自執行。不過,類似後續的包紮,若醫師太忙碌,也必需由持有執照的護士等人員執行。健保局將從四月起稽查中醫診所是否有浮報、虛報健保費用情形。
也會要求病歷上須清楚記載,不能像現在常簡單寫「推拿」兩個字,及要求醫師的推拿區、傷科助理的民俗療法區必須有明顯區隔。如果有違規,不排除追回兩年內的健保費用。
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主委黃林煌則指出,至於領有內政部核發的民俗調理證照,由於只能進行按摩、推拿,但不能申請健保,這部分就不在衛生署規範內。
新制引起醫師反彈
【本報台北訊】健保局、中醫藥委員會決定從今年起,中醫助理幫患者按摩推拿,健保局不給付。這項新制引起不少中醫師反彈。一位中醫師批評,傷科助理從業人員多,但現階段政府卻沒有規畫,讓這些人可以修學分、受訓、考試,就像保母現在也可以考證照。
據統計,國內約有三千五百名中醫推拿助理。對此,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表示,未來衛生部成立後,推拿助理如通過考試,成為傳統醫藥士,即可解決此問題。屆時他們幫民眾推拿,中醫診所就可以向健保局申請給付。
主委黃林煌強調,包括推拿、針灸等中醫治療工作,原本就是中醫師應該做的。但國內不少中醫診所為了節省成本,聘請助理來從事醫療行為,嚴重抵觸了醫療法。
黃林煌認為,新規定對民眾應該不會有影響,因為即使健保不給付助理推拿,但大部分診所會自行吸收成本,不會要求患者付費。
不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院長鄭振鴻表示,目前不少傷科助理可能只有國小畢業,「人體有幾塊骨頭都不知道」,也沒有基礎醫學訓練,要納入正規人員有困難。
雖然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聯會可以認同要有醫事人員施行推拿,對病人是好事,但對於健保局要求訂出推拿的標準時間,還要寫在病歷上,認為是「矯枉過正」。因每個人受傷程度、患病部位不同,難以量化,到時會有很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