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堂堯專題報導】去年六月底,行政院通過了台南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的申請案,使得台灣國土規畫確定邁向嶄新的「五都」時代;今年年底,台北市、新北市(原台北縣)、台中市、台南市和高雄市,也將各自選出新任的「百里侯」,帶領地方朝現代化大都會的新目標發展。
相關資訊少 民眾霧煞煞
今年六十六歲的葉倫浩,家住台北縣中和市,擔任鄰長和社區委員,正業則是在大台北地區大街小巷穿梭的計程車司機;然而,即使是這麼一位關注在地公共事務、熟悉台北縣市地理環境的在地人,當記者詢問葉倫浩是否清楚台北縣升格「新北市」後的相關行政改制內容,他的眼中仍浮現了一大串問號。
五都升格,牽涉的不僅是中央稅款大餅分配比例的變動,還有更龐雜的行政區重畫、戶政和交通業務調整、教育和社福資源再分配等議題;但在眾家媒體普遍關心哪黨將推出哪位候選人出戰哪一「市」時,這些切身的公共事務,對於包括葉倫浩在內、即將成為「新直轄市市民」的民眾而言,卻顯得既生疏又遙遠。
兩階段改制 四年緩衝期
根據內政部的規畫,五都將於今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正式宣告改制為直轄市,屆時只有台北市不受影響,縣市合併後的高雄市與其他四市,皆須進行戶籍、地址,以及建築物門牌和交通路牌號誌等相關名目的變更作業;如基層地方名稱,「鄉、鎮、市」將以「區」取代,「村」則改為「里」。
五都改制預計影響人數,將高達九百五十萬人,工程勢必相當浩大,為避免擾民、節省公務人力,內政部長江宜樺年初就表示,原則上各都改制作業將以兩階段進行:年底公告改制後,包括身分證、門牌將分不同梯次和階段汰換,等到民國一○三年、第二次五都大選時才會全面更新,亦即用四年的緩衝時間慢慢調整。
「全民新版身分證更換在四年前才完成,短期內不宜再次全面更換。」台北縣民政局戶政科長陳健民表示,身分證上的「鄉鎮市村」暫時不會變更,而由中央統一公告、視同為「區里」;未來在民眾前往地方戶政單位處理事情時,職員會順便進行身分證替換作業,費用由公家吸收,陸續讓民眾拿到新的身分證。
門牌的部分也將比照處理:陳健民指出,十二月二十五日改制後一周內,將以印有「區」字的防水貼紙,覆蓋原本門牌上的「鄉鎮市」字樣,日後再逐漸用正式的新門牌取代;其他幾都的作業模式也大同小異,一切以予民方便為主。
地制現亂象 重畫有必要
除了身分證、門牌這些「街頭巷尾」的切身事務,攸關都會本身發展前景和形象塑立的諸多問題更有探討的必要,如各基層行政區是否需要重畫,紊亂重複的村里、道路橋梁和學校等單位名稱是否要重新統一更名,影響都更深更廣。
以高雄縣市為例,目前同名道路竟高達七○八條,還有三十八個村里同名,學校也有九間「撞名」;「之前開車去南部鄉鎮出差或旅行,只要走錯一條路、認錯一個地名,就差之千里了。」台中縣的補習班老師黃先生認為,對一個現代都會區而言,實在不應該存留這種地制亂象,未來應該逐步做調整。
台北縣也不遑多讓:中、永和都有中正路,中和有永和路、永和也有中和路,但中正路不接中正橋、福和路也不接福和橋;看起來好似繞口令,卻是西南區縣民的日常交通寫照,「三不五時,就有計程車同業把要去『永和中正路』的乘客載到中和去,引發很多不必要的誤會。」跑計程車多年的葉倫浩表示。
打造新都會 民意廣蒐集
葉倫浩也認為,政府在五都改制上的公開論辯和資訊相當不足,「還沒有一個完整的規畫和願景,就慌慌張張在名義上改制、舉辦大選。」人民看到的是慢慢高漲的房價地價、黨政利益算計,對升格的「好處」,實質感受卻相當淡薄。
對此,台北縣民政局長楊義德表示,基於便民和尊重歷史文化的因素,目前不會重畫基層行政區,道路名稱也將維持,民眾寄信時,務必註明行政區名稱,如XX區○○路,避免送錯地方。但也會利用四年緩衝期,廣開公聽會、設立民意專線,匯集民眾相關意見、作為打造新都會的參考。
五都即將上路,對於城鄉差距縮小、生活品質提升的想像,台中的黃老師和北縣的葉倫浩都十分期待,「中央分配經費變多、食衣住行育樂資源都會增加。」黃老師指出,台中市的新交通幹道建設已隨升格加快腳步,葉倫浩也希望日後「新北市」政府能更爭氣,改善在地環境,讓在地人也享有身處大都會的驕傲。
由此可知,五都的構想雖已初步實現,但距離促進真正的地方發展、拉近都會和鄉鎮村里的落差,還有一段長路要走;其中,相關的資訊是否已充分為民眾所熟知、民意和基層需求是否能夠上達並獲得尊重,無論中央或地方政府都必須進一步加以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