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虎情節】 從古典文學看打虎精神

吉野 |2010.02.09
729觀看次
字級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入石棱中。」這是中唐詩人盧綸的〈塞下曲〉。該詩用寥寥二十個字,講述了西漢飛將軍「李廣」誤把石頭當老虎,射箭入石的故事,主要是刻畫其力量過人、箭法精熟的英武形象。

中國人對虎有一種崇拜情結,因此含有虎字的成語、俗語就非常之多。為了彰顯英雄的威武,人們不僅用「虎將」、「虎視」、「龍行虎步」這樣的辭彙來加以形容,還經常將英雄們和打虎、射虎聯繫起來。

蘇軾〈江城子〉詞中說:「親射虎,看孫郎。」這裡的孫郎指的就是東吳大帝孫權。《三國志》記載孫權在一次出行中,坐騎為虎所傷,他鎮定地在馬前擊斃老虎。孫權被後人稱為「虎踞江東」,看來其氣勢絲毫不輸於猛虎啊。

在古典小說中,打虎故事也屢見不鮮。譬如,《西遊記》裡曾出現過獵戶劉伯欽和孫悟空的兩次打虎;《說岳全傳》中有「關鈴打虎」、「岳雲抱虎而眠」的有趣情節。

在《薛家將》中,薛仁貴在汾河灣以為猛虎傷人,而誤傷自己兒子薛丁山。多年後薛丁山也誤以為猛虎要傷父親,射死了薛仁貴,暗合了薛家父子分別是「白虎星」和「黑虎星」下凡的伏筆。雖然小說宣揚了因果報應,但這樣的構思確屬神來之筆。

在公案俠義小說中,打虎故事更是家常便飯。《七俠五義》中白雄打虎而舅甥相逢;《小五義》韓天錦也打死一頭猛虎,巧遇展國棟。

不過,中國古典小說中寫打虎的聖手還得算施耐庵。傳說施耐庵為了寫好《水滸》的打虎故事,曾入深山觀察老虎。

《水滸傳》中有三個打虎故事,分別是「武松景陽崗打虎」、「李逵沂嶺殺四虎」和「解珍、解寶射虎」。這三個故事不盡相同,但都寫得很有味道,尤以武松打虎為百姓除害的故事,還曾是國小國文課本裡英勇表現的篇章。

古時沒有動物保護法,今天的老虎已成瀕危動物,我們看古典文學,只要看那種打虎的專一勇猛精神,還是稟持慈心不殺為原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