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江遠報導】一般來說,定存最大好處,當然就是報酬收入穩定,比較不受金融市場行情波動的影響。其缺點則是流動性低,例如一年定存必須要忍受一年內無法動用這筆資金,如果臨時有急用,不得已要將定存解約,不但無法拿到較高的利息,有時還得付出解約金,利息收入反不如活存。
此外,雖然定存被銀行倒帳的風險相對較低,但若考量通貨膨脹風險,則實質報酬可能為負(目前國內情況就是如此)。既然如此,為何國人仍然偏好將錢存在定存呢?
經濟學上有個名詞,大多數人都聽過,今年國中基測也考過,那就是「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簡單說,每個人在一定期間內都只能從事一項經濟活動,因此當您與好友約會時選擇看電影,在這時間內就無法念書、打工或與家人聚會,所以機會成本就在衡量您選擇一項活動時犧牲掉其他選擇的最大成本。
將這個觀念應用到定存上,當你將錢放在定存時,就無法將這筆錢拿去投資股票、買基金、或購買其他物品,因此,定存的機會成本就是因此犧牲其他投資的最大報酬率。如果有一個人,他每年可以在股市穩定獲利百分之十,他其實不應該將錢放在定存。因此,從社會整體的角度觀察,當一個國家股市欣欣向榮時,整體定存金額(或廣義的貨幣供給M2)成長率就會下滑,反之,股市表現不佳時,定存金額便反向上升。
從長期觀點來看,投資在其他金融商品的預期報酬率大概都高於定存,但短期來看,金融市場波動特性造成個人投資報酬不穩定性,一般人容易追高殺低,造成投資報酬率下降。因此,相對其他金融投資報酬不確定性,保本又報酬穩定的定存,便成投資大眾重要投資工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