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主張以進口稅則項目計算 大陸要求用貿易總額百分比 利益差數倍
【本報台北報導】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第二次協商可望年後登場。針對各方關注的「早期收穫清單」,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高孔廉昨天透露,兩岸對早收清單的計算基準有爭議,我方主張以進口稅則的項目計算,對岸則希望以貿易總額的百分比計算。
高孔廉昨天應邀在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舉辦的「二○一○兩岸經貿的趨勢與展望論壇」發表演講,對於ECFA談判中「早期收穫清單」的計算方式,做上述說明。
高孔廉表示,ECFA談判中「早期收穫」金額,有不同算法,一種是出口金額百分比,一種是按照出口總金額計算,還有一種是按照稅則的項目計算。不同的算法,結果不一樣,這是兩岸必須要談判的部分。如果要對我方有利,是按稅則的項目算;但大陸主張按貿易總額算,對他們比較有利。
被問道為什麼會有這種分歧,高孔廉不願多做說明,只說:「你去算算看就知道了」。一位政府外圍機構的專家分析,假使把比例定在百分之十,但台灣出口大陸的項目相對集中,因此如果依項目計算,把百分之十的項目放入早收清單,就可能有百分之三、四十的貿易額列入清單;但如果按大陸的算法,就只有百分之十。兩種算法利益相差數倍。
曾任國安會諮詢委員的工總副秘書長蔡宏明,則在昨天下午演講中指出,上一次在北京的談判中,兩岸交換了稅則和其它資料,就是在為談判早收清單預做準備,而即將在台北舉辦的第二次協商,會觸及早收清單。
蔡宏明表示,經濟部提出的早收清單項目近五百項,納入石化中上游、紡織、面板、機械、汽車及其零組件等五大類產品。蔡宏明認為,這些項目可能影響中國大陸相關產業利益,特別是對大陸民營企業、弱勢產業和勞工就業的衝擊,將是對岸所關切的。未來如果大陸關心產業利益受損,而有所保留,就可能拖長談判時間,甚至陷入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