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大學教授葉惠卿(右起)、江士標、葉則亮,共同展示台俄微衛星科學酬載工程體。陳易辰攝
已有自製太空衛星酬載能力 地震前震央上空電離層的溫度會下降 能掌握動態
【本報台北訊】中央大學自行研發的電漿電子溫度偵測儀,歷經三個月的初期軌道測試階段,不久前成功從離地八百二十公里的高空傳回偵測資料,未來不僅可預測台灣可能發生的地震,也意味台灣已擁有自製太空衛星酬載的能力。
中央大學昨天公布這項好消息,「這是從零到一、從無到有的成就!」中央大學「台俄微衛星太空氣象科學儀器之研製與應用計畫」計畫主持人、太空科學研究所教授葉惠卿指出,這項由國科會、國研院太空中心與該校資助經費的計畫,經費只有一千萬元,但衛星酬載團隊還是交出漂亮成績單。
他說,更重要的是,從選擇材料、設計到製作,全由中央大學師生完成,為台灣培養下一代的太空科技人才。今後的太空科學酬載,台灣已有能力自製,不必處處仰賴他國。
葉惠卿表示,中央大學衛星酬載團隊自二○○五年十二月起執行台俄合作微衛星計畫。四年來已自製電漿電子溫度偵測儀(ETP)、磁敏電阻型磁力計(MRM)兩個衛星酬載,去年九月藉由俄羅斯的Tatyana-2衛星發射升高,送抵離地八百二十公里、與太陽同步且通過極光區的太空軌道,執行偵測任務並進行太空驗證。
中央大學研發長朱延祥指出,經過三個月的初期軌道測試,驗證衛星系統正常運作。第一批太空環境量測數據包括地球磁場以及電漿電子溫度,初步顯示極光區電子溫度可高達攝氏一萬度以上。
葉惠卿表示,地震爆發前幾天,震央上空一百至一千公里的電離層溫度會下降,今後若將電漿電子溫度偵測儀透過福衛六號或七號等國人自製衛星,送上太空軌道,即可每天偵測台灣上空電離層的溫度變化趨勢,及早掌握可能發生的地震動態,減少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