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到幾時方合口;坐來無日不開懷。」彌勒菩薩坐山門外,送往迎來人人都歡喜。這位大肚和尚給人印象總是笑口常開,但在印度祂卻是位纖瘦的思維菩薩。
彌勒菩薩無量劫前是位修行者,一日遇洪水暴漲,七日無法外出乞食,當時一對兔王母子便投入火海以身護法供養。行者當下發願,世世不起殺想,不食眾生肉,直到成佛,因此稱為慈氏,即「彌勒」。
久遠劫前,彌勒與釋迦牟尼一起出家修行,但因釋迦
牟尼先發大乘心,並以單腳站立七日讚嘆底沙佛,所以比彌勒早成佛。彌勒菩薩將繼釋迦牟尼佛之後遞補佛位,現生於兜率內院。現有頂帶寶冠瓔珞,兩腳交叉而坐;或右手指臉頰,左腳下垂成半跏思惟的彌勒像,就是在兜率天等待下生的坐姿。
「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將在五十七億六千萬年後,來到人間於龍華樹下成佛,分三次說法,因此許多佛教徒多發願「龍華三會見佛聞法。」
中國五代後梁時期,據說彌勒菩薩化身布袋和尚行度人間,他大腹便便,滿臉笑容,常以竹枝挑著大布袋在街上化緣。一日,他走到奉化岳林寺,坐在大石上說:「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世人皆不識。」即刻往生。宋時,岳林寺依此形像塑造彌勒菩薩像,自此天下佛寺山門也倣效成為鎮山之寶。
除山門外,佛寺齋堂內也開始供奉彌勒菩薩。話說寧波天童寺有一回在供千僧齋,突然來了位胖和尚跑去坐和尚大位,氣得糾察師父拉起他的耳朵往外走,回頭一看身子卻安然不動。大和尚知道此非凡人,趕緊讓位。此後,齋堂彌勒之名不逕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