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藤廬是全台灣第一處市定古蹟。(右),其寧靜的院落,更增添古蹟的人文氣息。(上)
從公館捷運站出來,就進入台灣第一學府─台灣大學的「勢力範圍」,也是台北年輕人的逛街勝地之一,學術氣息與流行時尚在這兒交融出一股獨特的韻味。沿著新生南路走,隨著台大校區的逐漸遠離,行人漸漸稀疏,步伐也不由得放慢,突然聽到若有似無的流水聲,目光循著水聲望去,一棟日式建築靜立路旁,它就是台灣最有人文氣息的茶館─紫藤廬。
70年代 藝文薈萃之所
紫藤廬原為日治時期海軍宿舍,光復後的主人是財政部關稅署長周德偉,他喜歡和知識份子暢論思想,包括殷海光、彭明敏等學者皆曾為座上賓,在戒嚴時期開啟清談思辯之風,可說是當時高壓統治之下的一方小小自由空間。
1975年周德偉教授退休赴美後,由么子周渝接管老宅。當時正值台灣民主運動萌芽期,由於周渝曾參與「美麗島運動」,一些黨外人士便在此落腳聚集。這段期間,愛好藝文的周渝還開放空間,支持一些初出茅廬的藝術家,林麗珍的第一支舞「不要忘記妳的雨傘」曾在此策畫、排練;陳建華帶領的「青韻合唱團」在此練唱;尉天驄、白先勇、施叔青、李昂、辛意雲、奚淞、王津平等經常在此出入;具有濃厚批判色彩的《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也在這兒創辦。
80年代 茶館誕生
民國70年在這裡成立全台第一座人文茶藝館,因庭院三棵老紫藤蔓生屋簷而命名為「紫藤廬」,延續批判精神,吸引藝文界及異議人士前來聚會、演說或發表創作。
原本建築的大門為南向,開設茶藝館時,大門改為朝新生南路的東向,加蓋花廳為茶室並舉辦展覽。
90年代後 人文活古蹟
1997年,因產權爭議,財政部欲收回紫藤廬並將其查封,各界人士及台北市民紛紛連署陳情,夏鑄九、王鎮華、唐光華、王清峰、胡因夢、丁乃竺、丘如華等藝文界人士更發起古蹟保存與搶救運動,成功地促成紫藤廬被指定為古蹟而保存下來。
2000年,搶救小組成立社團法人紫藤文化協會,和周德偉么子周渝共同接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在維持原有精神風貌的原則下,繼續創發紫藤廬多元的文化與社會影響力。因此,它不但是全台灣第一處市定古蹟,也是台北市第一處以人文歷史精神及公共空間內涵為特色而指定的「活古蹟」。
版畫展 近尾聲
目前館內正在進行的展覽為「私人日記─楊炯杕蝕刻版畫展」,楊炯杕是近年來崛起於巴黎當代藝壇一個受注目的中生代版畫家,這次展出的作品有2009年的最新作品,以及過去的代表作,其中還有2006年獲得法國國際版畫雙年展首獎的作品。
他的版畫作品題材平易近人,多是他自己熟悉的鄉土山水,風格深情而內斂,有法國藝評家說:「他是詩人,也是精密的土地丈量家。」樸實的版畫在充滿人文氣息的古蹟中展出,益發顯得相得益彰。今天是展出的最後一天。
【參觀資訊】
地 址:北市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靠近新生南路、和平東路口)
開放時間:10:00~17:00
茶館服務時間:10:00~23:00
交 通:搭捷運至台電大樓站或公館站,步行15到20分鐘,或轉乘公車至龍安國小或溫州街口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