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多年前的《詩經‧鄭風 ‧溱洧》中有「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文中芍藥指的不僅是芍藥,而是 牡丹。《廣群芳譜》述:「牡丹初無名,依芍藥得名,故其初曰木芍藥」。
古籍中,最早提到牡丹的是南朝時候謝康樂的「永嘉水面溪間多牡丹」,和劉賓客在《嘉話錄》裡所說的「北齊揚子華擅畫牡丹」。而最早的牡丹專著是北宋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計三篇,花品序第一,品是有名品種;花釋名第二,敘述有名品種的來歷;風俗第三,記洛陽人賞花、接花、種花、澆花、養花、醫花方法等,並提到牡丹出洛陽者,今為天下第一。除此還有宋張邦基《陳州牡丹記》、宋陸游《天彭牡丹譜》、明薛鳳翔《牡丹八書》,清余鵬年《曹州牡丹譜》等等,可見歷來文人雅士生活中不乏「牡丹韻事」,如:賞花時要沐浴、煮酒、賦詩、祭拜花神等等,美麗的牡丹花傳說更是不少。
據李睿《松窗雜錄》載:「開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藥,即今牡丹也。得四本紅、紫、淺紅、通白者。會花方繁開,上乘照夜白,召太真妃以步輦從。詔特選梨園弟子中尤者,得樂十六色。李龜年以歌擅一時之名,手捧檀板,押眾樂前,欲歌之。上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為?』遂命李龜年宣賜翰林學士李白進《清平調詞》三章。」
唐人樂史《楊太真外傳》類似記載,而宿酒未醒的李白接獲聖旨,踉蹌上殿,在太監高力士脫靴、楊貴妃磨墨之下,立即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清平調〉: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粧。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沈香亭北倚闌干。」
唐代詩人白居易寫下了十分愉悅的〈買花詩〉:「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他認為:「絕代只西子,眾芳惟牡丹」,也就是說牡丹花的美只有西施才可以與之媲美。
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部文學巨著中所蘊含的,正如白先勇先生所言:作者知道「繁華易落,所以對瞬間的美有一種無限的惜別……」
朱熹的〈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紫柏禪師詩卻說道:
「纔出娘胎便惑人,指天指地眼中塵。相逢莫與雲門道。萬紫千紅別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