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小撇步】修辭莫因循舊法

姚儀敏 |2010.01.29
983觀看次
字級


去年暨南大學前校長李家同的一篇讀者投書「小學生學修辭學」,曾引起很大的迴響。
其實不只小學生學「修辭」感到痛苦萬分和不合適,就連國中、高中國文課堂也「過度重視」修辭在文章中的分量了。
試想一般作家都不需要認真分析句型和辨識擬人、頂針、譬喻等修辭格,若折騰年輕的孩子理解這些抽象概念,要他們判別哪一個句子叫「映襯」,哪一個句子叫「排比」,哪一個句子叫「設問」,甚至搞懂「遞進複句、承接複句」之類的東西,這樣合理嗎?難怪當前的國文教育被異口同聲地批評為「太艱澀」、「本末倒置」、「小學而大遺」!
但修辭不是不重要,文句鋪陳是屬於另一層次的問題。
一般人在閱讀的時候,只須掌握文章在寫什麼?內容是否充實?不必計較這個字的詞性是什麼?哪一段、哪一句用什麼修辭法來拆解?
一般人在寫作的時候,也不過就是好好用筆講話,把想法通順完整地記錄下來,然後再加入典故、例證或人生經歷,深入淺出地將道理帶出來,就算具備了基本架構。
至於修辭問題,留給作家去傷腦筋吧,想超越其他人的等級,在修辭上有所發揮也是應該的。
說到底,修辭最重要的原則是「與眾不同」、不因循舊法。
舉個例子,當別人說:「她拿起高腳杯敬酒的樣子很優雅」,如果你能換個方式:「發明優雅這個詞的人,必定看過她拿起高腳杯敬酒的樣子」,是不是比較漂亮?
後面這種講法雖算不上正統修辭,不過要有生命力、有美感不就需要突破嗎?莊周、司馬遷跟李白、杜甫都未必學過修辭學,他們卻因為表達方式的獨特性而留名千古!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