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正在院線上映的《打不倒的勇者Invictus》,已有各個重要影評人分就政治、種族、人本、教育等不同角度切入導讀,我們更想從導演的、真實的、歷史的、運動的、生活的、人文的視角,為這不可錯過的作品加上索引:
這才是民主與和諧--彥達
本片由四度奧斯卡金獎得主克林伊斯威特執導,改編自約翰卡林的著作《化敵為友》〈Playing the Enemy〉,飾演總統曼德拉的摩根費里曼演得極好,從他的演出,觀眾看見一個偉大領袖/平凡人內心的掙扎;演橄欖球隊隊長的麥特戴蒙,雖然臉龐依舊看來像浮腫的豬頭,但他在球場上揮灑汗水,贏得我的欣賞。
西元一九九五年,南非主辦世界盃橄欖球賽,南非因實施種族隔離政策,一直遭國際社會制裁,經過首次民主改選後,參加橄欖球世界盃的意義特別重大。南非跳羚隊打入決賽,當時首位黑人總統曼德拉為達成國家團結,身穿綠金球衫,受到全場不分種族民眾歡呼,士氣高昂的南非橄欖球隊當年出人意料地打敗紐西蘭,首度奪得橄欖球世界盃冠軍。紐西蘭、法國、英格蘭分別獲得二、三、四名。
克林伊斯威特導得真好,取景適切,用鏡頭靜靜陳述「從對立到和平」。電影開頭的兩個球場,隔著一條街,一個是白人的,綠草鮮美,設備齊全;一個是黃沙地,沒穿褲子的小孩胡亂踢球,當時曼德拉剛當選總統,民生凋敝,種族隔離政策的陰影仍在,不友善的氣氛瀰漫南非。國家的跳羚隊正是隔離政策最明顯的象徵,有色人種排斥它,不管是跳羚隊和誰比賽,他們就為敵方加油。正因前面的鋪陳,後面全國上下一心為求奪冠的努力更顯無比動人。
沒有比運動更能凝聚與鼓舞士氣的,當時的南非需要這樣的力量,需要一個努力的象徵。贏球後,隊長對著攝影機及麥克風說的話,正是影片中的曼德拉對他說的,「贏球不是為了白人,不是為了黑人,是為了全國四千三百萬人。」對於國家遠景的想望,跨越了種族,我很久沒有哭得如此激動,落淚不是為了小我的英雄主義,而是為了片中許多人為國家與民族「和平」與「和諧」的付出,令人既高興又心疼不已!
本片拍出了何謂「大同」與「五族共和」。大同需要實踐,對照台灣處於藍綠鬥爭的現況,我們還有好長的路要走。
領導人該有片中曼德拉的氣魄,他不完美,仍有平常的家庭問題、情感困擾,卻明白自己是一個國家的統帥。我們的領導人,何時會明白這樣簡單明瞭的事情--率土之濱,莫非王土;傾聽我們的國家、擁抱她的命運,並非投票給我的選民才是百姓,所有的百姓都是自己人!
勇者形象勇者無敵--慧平
電影從橄欖球隊的練習和貧民孩子的足球遊戲開始,中間的那道柵欄分隔的不僅是兩種球賽,更是兩個對立的種族。當地人常說:橄欖球是紳士玩的流氓運動;足球是流氓玩的紳士運動。曼德拉如何運用白人熱愛、黑人厭惡的跳羚橄欖球隊,化敵為友大和解,是影片的重點。
曼德拉在羅賓島被監禁二十七年後獲釋,以七十七歲高齡當選總統,在黑人懷恨、白人懷疑的情形下,就任第一天對所有尚未離職總統府員工的一席話--「讓害怕不再是繼續任職的困擾」,體現在他對四位白人隨扈的信任;「讓黑白膚色和平共處」,在與跳羚隊隊長法蘭索瓦的下午茶約會一景可見一斑,更展現領導者的智慧。
總統親切看似平常的噓寒問暖,卻神奇地拉近彼此的距離,「你如何領導隊員?」「如何激勵他們?」「如何發揮他們的潛力
?」並以自身在監獄二十多年的體悟與他共勉。這一次的會面,扭轉了法蘭索瓦對黑人總統理應敵視白人球隊的刻版印象,並樂意配合曼德拉總統的球隊親民政策,終能在全國一致的熱烈期待下奪冠。
有一鏡頭是曼德拉打開電視看跳羚隊指導黑人孩子玩橄欖球的鏡頭,說:「這比幾百場演講還有用!」的確,影像會說話,這真的比總統的種族融合文告更有說服力!曼德拉的諸多懷柔政策,成功的化解種族藩籬,以柔克剛、以德服人,政治人物的典範,就該如此。
力挽狂瀾--蘇蘭
最讓我動心的地方都是詩句靜靜出現……畫龍點睛引出全片精神的片段。電影是良藥,詩更是精髓!片中的那首詩《Invictus》是拉丁文「無敵的」,也是《打不倒的勇者》的英文片名;「感謝眾神賜予我 無畏無懼的靈魂 我是我命運的主宰 也是我心靈的統帥」,詩鼓舞了獄中的曼德拉,也昭示你我,自己的最強依靠,就是永不向命運低頭的勇氣。
讀詩,安撫他的情緒、安適他的靈魂。有多少人能在被監禁二十七年後,沒有報復或仇恨的心理?詩是曼德拉黑暗牢獄生活中的一絲光亮。沉重的詩句與重生的力量,在狹小的囚室與艱苦的勞動畫面間流動,原本陰森的監獄頓時有了可期待的生命力。人要在永無止境的折磨下不被打倒,要有多麼強大的意志力。
本片是一個激勵人心、眾生平等、力促團結的真實故事。全片的音樂都很好聽,特別是南非國歌《天佑非洲》在本片居關鍵地位,產生「樂以教和」的效果,透過音樂有了療癒與教化的力量,那種全體的吶喊,呼喊出了國家的聲音。
曼德拉語錄是觀片的另一項收穫:一場被過度重視的世界盃橄欖球賽是政治考量或人性考量?不敢冒險的那一天就不配再當領導者;從「當隊長的領導哲學是甚麼?」「立下典範」「還要超越自我、鼓舞人心、需借助他人的立範……」到法蘭索瓦思考:「是甚麼樣的一個人,可以做到被關在這狹小空間二十七年,被釋放後立刻原諒關他的人?」同情、節制、寬容,就從現在開始原諒,盡其在我、以身作則!
在決賽場外白人警察與黑人拾荒小孩短短鏡頭,從排開斥喝到歡躍同慶的互動,縮寫了整個黑白族群互相「接納」的經過,精簡得就像一首譬喻的短詩,力道不下於場內的激戰奮鬥!克林伊斯威特的鋼琴與小號獨奏、及幾首適時的配樂滋潤了全片;細節考究——中華民國的國旗躺在總統書桌的公文封上,三次「訪問台灣」的對白,都顯現南非當時與我國的友好;片尾上字幕時、導演依例貼出所有真實人物當年的相片佐證。這一切都曾真正發生過、存在過、影響過、美好過
——我們選在一二三自由日刊出,這電影的意義和功效,就不只在大呼過癮的娛樂而已了!
打不倒的勇者││不只是健在的曼德拉(Nelson Mandela,一九一八~),一九九○年二月釋放他、一九九三年與他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前南非總統戴克拉克(F.W.de Klerk,一九三六~)也是,八旬高齡創作不懈的克林伊斯威特也是,每一個敢於為愛與理想挑戰、終身努力不輟的你我,都是自己命運的主宰、靈魂的統帥!
打不倒的勇者Invictus:http://wwws.warnerbros.co.uk/invic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