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感受:一陣寒風吹過,皮膚會繃緊,牙齒也咯咯作響,這就是打冷戰,也稱打哆嗦。可為什麼會這樣呢?
科學家揭開了這個謎團:這是因為大腦的聯結系統對皮膚的溫度進行監視,決定什麼時候開始顫抖。
顫抖是由身體自行調節的眾多無意識或下意識功能的一種,其他類似的自身穩定功能包括:呼吸頻率、血壓、心律和體重調節。美國俄勒岡醫科大學的研究員說:「顫抖能在骨骼中產生熱量,它通常是人體在寒冷的環境中保持體內溫度的最後一個方法。」
研究員們對老鼠進行研究,查出了從老鼠皮膚到大腦中被稱作臂膀外側核的顫抖感官路徑:「這項研究令人感興趣的,一方面是它展示了的感官路徑,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大腦的布線系統,它與有意識的寒冷覺察感官路徑相似,但並不完全相同。換言之,你的身體利用兩種不同但密切相關的感官系統,在同一時間內無意識地發覺寒冷情況。」
研究人員在大腦中發現的這個感官系統,還操縱其他寒冷控制機制,例如限制皮膚中的血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