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地方視捷運為重要建設,包括新竹縣市、苗栗縣、桃園縣及高雄縣都提出建設計畫,但為避免步上高雄捷運後塵,最近都遭交通部以自償率不足而退回,恐引起地方反彈。
交通部長毛治國上任之初就曾以「運量不足蓋捷運,變成災難」表示不會再興建重運量捷運,同時要求地方興建軌道運輸要自負盈虧,但是地方政府仍然不斷提出捷運建設計畫。
新竹縣市與苗栗縣共同提出的「竹竹苗輕軌捷運」,計畫將新竹市、竹北、竹東及苗栗縣的竹南,串成大生活圈。
桃園縣捷運共規畫紅、藍、綠、橘、棕五線,其中藍線已併入桃園機場捷運建設中。
高雄縣「北斗七星」計畫,打算興建串連高雄縣七所大學的捷運。
交通部初審這三項地方捷運計畫後,全部打回票,理由是自償率不足,財務規畫不明確。
至於台北縣政府提出的淡海新市鎮輕軌計畫,交通部考量淡江大橋將興建,輕軌運量是否如預期,已請地方政府重新評估。
交通部表示,地方政府的評估報告都強調捷運計畫「成本低、效益高」,但以高雄市捷運實際載客量與預測運量有極大落差的活生生例子,可見地方推動捷運,往往忽略評估成效。
交通部這項決策等於再次宣示「先公車後捷運」的政策走向。官員表示,捷運成本非常高,一公里常常超過五十億元,且會造成資源排擠,到時如果賠錢,又要向中央伸援手,不如把興建捷運的資源拿來架構公車路網,等到公車人口到一定程度,再來蓋捷運也不遲。
交通部也說,地方不是不能興建捷運,但如果當地公共運輸人口未達相當數量,高雄捷運的慘況很可能又再重演;高雄就是因為公車搭乘人口、路網太少,導致搭捷運不方便,最後大家都還是繼續騎摩托車、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