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法海寺的壁畫之後,第一個感覺是:北京人白當了!那裡有頂精緻、頂豪華、頂完整的明代大幅壁畫。最美麗的存在,原來就在這兒!
早聞其名,始終沒有看過,不知道其真面目和它的厲害。一看,震驚了。真正的希世珍寶就在身旁,過去竟然不知。走出寺門,自譴之心一時甚至遠遠勝過驚喜之情,痛感自己的寡聞,相識太晚啊!
法海寺,其實,距城挺近,在京西磨石口內,它單獨躲在小山腰的綠樹叢中,自成格局,不易找著,也就避開了都市的喧鬧和人流。這也是它的萬幸,不然,盛名之下,被盜、被毀的厄運一定躲不掉。
大壁畫保存得相當完好,恐怕還有一條原因:殿內奇黑,採光極差,又無天窗,幾乎什麼也看不見。佛寺荒廢之後,殿內往過軍隊、住過學生、住過貧民,甚至有時生火煮飯,昏昏然。壁畫近在咫尺,多少年來卻視而不見,沒有大傷害,真是一大奇蹟。
和著名的敦煌壁畫、芮城永樂宮壁畫相比,依我之見,法海寺壁畫有它的「三絕」:
一絕:它是最精細的。道理很明白,因為它最「年輕」。莫高窟壁畫是四世紀到十四世紀的;永樂宮壁畫是元代的,建於十三年至十四世紀;而法海時是明代的,建於一四三九年,距今五百六十多年。藝術往往隨著時間走「粗──細──粗」的路,三者皆美,但風格相差極大。法海寺壁畫達到了精細的頂端,在壁畫史中占了一個獨一無二的位置。壁畫的一角畫有一隻小獸,頗像一大犬,逆光而立,耳朵豎著,上面微細的血管脈絡清晰可見,真是一個自然寫實的精品。
二絕:它是最艷麗的。道理也很清楚,法海寺是皇家寺廟,檔次高,由宮廷的工部營繕所主建,壁畫作者全是畫師,非同一般。用料也豪華,畫中七十六個人物的衣服圖案統統描金,每一平方寸都有極細、極工整的描金服飾花團。每一條輪廓線都是小手指粗細的極工整的「浮雕」線,而且是瀝粉貼金。如果有光線射去,一定是一片金碧輝煌!
三絕:它是最民族化的。佛教本是外域傳來的,以北線而論,愈靠西部,時間愈早,外國味也愈多。法海寺幾乎是最東邊,時間最晚,外國味差不多全無。人物,不論老者、觀者、小孩,還是護法天王們,已經是地道的中國人的形像了。尤其是女人的鼻子,男人的鬍子,一派東方韻味。法海寺壁畫恰是由西到東、由古到今的佛教逐漸民族化、本土化的變化線終點。
法海寺壁畫與其他中國佛教壁畫還有一個重大不同點:它有作者,或者說,它的作者不是「無名氏」,而是有名有姓的。法海寺有一座一四四四年立的經幢,上面記載畫是由畫士官宛福清、王恕,和畫士張平、王義、顧行、李原、藩福、徐福林等八人完成的。這樣,這批壁畫就有「主兒」了,可以稱為「宛福清、王恕壁畫」了,像說「達文西的蒙娜麗莎」一樣。
現代,對保護法海寺壁畫立下大功的,有兩個名字是不能不提的,一位是徐悲鴻先生,他多次請求政府保護壁畫,甚至為壁畫上的幾顆釘子寫了報告。另一位叫吳效魯,是位看廟老人,「文革」初期他智勇雙全地阻止過「紅衛兵」的破壞。沒有他,也許,這些舉世無雙的大壁畫早已蕩然無存。他們二位的名字應當刻在碑上,絕對功不可沒。
法海寺應當成為和敦煌、永樂宮齊名的觀光勝地,它完全有資格。雖然,它和故宮、長城、天壇一樣,已列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也正式對外開放了,但是由於宣傳不夠,還鮮為人知,遊客不多。應該雙管齊下,一方面大力研究如何保護好它,成立保護基金會,召開學術研討會;另一方面要開展一系列宣傳工作、開闢旅遊專線,鄭重其事地將它推向世界!
托爾斯泰書桌上方掛著一幅義大利拉斐爾的《西斯廷聖母》的複製品,他認為這是世上最美的畫。
法海寺裡的水月觀音就是中國的西斯廷聖母!宛福清、王恕就是中國的拉斐爾!法海寺壁畫也是世上最美的圖畫之一!
說來也巧,宛福清、王恕和拉斐爾差不多是同期人,畫的中心也都是頂美好的女子,和藹可親,完全入世,西方的光著腳,東方的裸著肩,連構圖都像,站在一旁的都是一位白鬍子老頭,義大利的叫西斯廷教長,中國的叫「月下老人」。世上就有如此的妙事。
眼下,您要去法海寺觀畫,千萬別忘了帶上多節電池的大手電筒,那時,將由黑暗中走出一大群出類拔萃的精靈,給你永世難忘的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