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紀的人,大都逃不了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困擾,行動不便,那裡也不想去,生活品質大受影響,此時若能嘗試中醫治療,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謂退化性膝關節炎就是關節軟骨出現原發性或繼發性退化性病變,並伴有軟骨下骨質增生(骨刺),進而使關節逐漸破壞及產生畸型,影響膝關節功能的一種慢性骨關節疾病。
根據統計,年逾五十的中老年人、平均每四人就有二至三人受到退化性膝關節炎威脅,年過七十更超過九成,其中女性較男性患者略多。
發生的原因很多,包括外傷、勞損、內分泌紊亂、新陳代謝障礙、關節咬合不好或遺傳等因素、導致關節間隙狹窄、壓迫關節周圍軟組織而產生,如膝關節痠痛、僵硬、活動不便、久站或久行後症狀加重等症狀。
以中醫而言,會出現退化性膝關節炎是因中年以後,腎氣漸虧,此時感受風寒濕邪導致外邪阻滯、經絡不通,或用力失當造成筋脈受損,氣滯血瘀而引發此症,此病在中醫則歸於痹症、骨痹、膝痛等範疇。
臨床上,中醫將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依症狀、病因、體質歸納為四型加以治療。
一、肝腎虧損、氣血不足型:膝部痠痛反覆發作、無力、關節變形、或有膝內翻或臏骨外移,伴有耳鳴、腹酸、可用補氣血、益肝腎、溫經通絡中藥。
二、肝腎不足、脈絡瘀阻型:膝軟無力、行步不穩、關節刺痛、有夜間痛醒史、上下樓、久坐或久站時症狀更加明顯、可用補肝腎、強筋骨、活血通絡中藥。
三、濕熱下注型:膝痛、紅腫、有灼熱感、冰敷後疼痛減輕、按壓痛處時會加劇,關節活動受限,小便黃赤,可用清熱利濕、溫經通絡中藥。
四、風寒濕痹型:膝部腫脹、膝關節內有積水、膝部痠痛沉重、活動受限、遇陰雨天會特別加重,可用袪風除濕、溫經通絡中藥。
針對這類患者,中醫常選用「壯骨湯」等行氣活血、舒筋通絡、補益肝腎的加減方治療,以避免進一步惡化,導致寸步難行。
至於,在食療方面、不妨多吃些滋補腎精、健骨壯膝的食物,如枸杞、杜仲燉豬腳或老鱉燉豬骨髓等,對病情也有助益。
為了避免膝蓋出狀況,因此建議平常過度勞累的患者要適度休息、少爬樓梯、注意膝蓋保暖、不可過度運動,並適當控制體重,平時避免咖啡、茶與酗酒,多吃小魚乾、大骨湯、牛乳、小蝦米或健步丸以補充鈣質。(作者為高雄市新復興中醫診所院長)
附註:根據衛生署一項統計資料,國人罹患骨刺、坐骨神經痛、腰痠背痛、膝蓋痛、頸椎痛、不明原因疼痛等骨科疾病比例逐年增加,目前已高達百分之十,患者不可輕忽,應該盡早治療。
為使民眾對骨科疾病有正確認識,作者將專欄刊登文稿,再補充獨家藥方與復健法後編整《中醫骨科治痛有一套》一書,供民眾免費索取。請附郵四十元寄高雄市三民區建國三路四百九十五號台灣醫藥交流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