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停留的時間最短促,僅48小時。扣除睡眠和上石鐘寺巡禮,占不到整個旅程十分之一時間,但投入的情意卻比想像得更悠遠。
我像夸父追著太陽,在小鎮酣夢未醒時分,雙腳踏遍寺登街的每寸土地。冷冷的指尖觸摸著這條千年的古道,閉上眼,感受每塊小石子彼此依著賴著,石與石之間私語這人間的滄海桑田。
納西兒女幸福人家
當沙溪的天空快被巨大的黑幕襲捲,走回客棧時,古戲台無聲的陣陣鑼鼓,興教寺殿門前,象徵勤勞納西女兒的月亮圖騰,彷彿溫柔的守護神影像,呵護這一路的孤絕與風霜。
58號小院很美,就像小鎮常見的美麗院落。雲南尋常百姓做著平凡的太平夢,門楣常書寫「幸福人家」,照壁繪著「鳥語花香」,這樣的夢,每個雲南人沒有放棄過。
千里相逢仿如故友
58號小院主人曉芬與我分享旅行的點點滴滴。她是台灣人,喜歡小鎮的靜安,決定租房開起客棧。住在高雄市的她,沒到過佛光山,兩個人,近在台灣對面不相識,卻在千里之外的沙溪結一段緣分。
我喝著曉芬沖泡的雲南小豆咖啡,兩個人像是久別重逢的朋友,也許是旅行使人心無設防,才短短時間,曉芬談到家人的趣事,當然免不了對我的諸多好奇。
在家煩惱出家無憂
「師父,你為什麼要出家?」這個問題,從二十回答到四十。
「那你為什麼不出家?」我的話,讓曉芬呵呵大笑。「出家對我而言很平常,就像星星掛天空,河流往地面。出家不過是完成今生的角色和功課,生命的奧妙像仲夏夜的星空,還有很多要學習要去探索的。」
「你出家,爸媽同意嗎?」
「他們是怕我出家老了無依無靠,但就算去結婚,也不等於有依靠,感情婚姻難保永久不變, 擁有信仰才是終生的依靠。」
腳步絕望心生希望
旅行靠的是腳力,尤其在雲南,每一站日行四小時是常事,向左向右,走來走去,慢慢的便會發現,再遠的路,只要接受疲憊,腳絕望了,心會生起神奇的希望,有張飛毯載著你抵達目的地。
雲南行,入鏡最多的不是佛菩薩的容貌,而是午後或黃昏時,那宅子庭院的靜安妍美的小花,她們頑皮的探頭,那一瞥,抖落我的疲乏。
離開沙溪,不知為何,奔放的血液竟有不可碰觸的刺痛,那潔白屋瓦的夕照,那被歲月沖刷得黑亮溫潤如綢緞,還有那茶香馬蹄交響的古道,何日再相逢?
何言載不動旅人愁
誰規定旅人要學習離別與遺忘,說是載不動心上的愁字,在沙溪學到的是承載納受,就像端正的宅院可容許花朵的輕浪,肩上的背包裹住的離合歡悲,又何妨旅人的吟嘯與徐行呢?
晚餐時,收到台灣朋友傳來簡訊:「你還好嗎?吃住都習慣嗎?」
朋友的簡訊,讓我記起,飛機還未於昆明落地,我的至誠祈請文:祈願雲南的菩薩暨護法諸天,納受我微分心意供養,此刻起,願您們眷顧我如雲南百姓。
換個腦袋學習生活
我很好,在雲南的每個清晨黃昏,抱著感恩的心思,把自己默許給雲南,每一步是輕柔地與這塊土地相親。
「我還好,快忘了自己是台灣人。」回傳的簡訊,我這麼寫著。多麼希望台灣的友人,能明白,我身在雲南,走在雲南,如是學習換一個腦袋在雲南生活。
旅行使人清醒,也讓人迷醉……旅人的雙腳永遠都在清醒迷醉的兩邊,學習半醒半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