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居遊 那人那樓 那青島往事

伍振 圖/文 |2010.01.09
2028觀看次
字級

全世界各國皆然,只要是名人曾經停駐流連的故宅舊居,往往成為珍貴的觀光資產,本周且先請讀者重遊朱熹當年講學的武夷山及山東青島市的名人故宅。

 那人那樓  那青島往事

 旅人出遊,常想找一座房子,面朝大海,迎著薰風,聞著花香,而青島的魅力恰好源自它臨海的浪漫氣息。使大海、雕塑、青山、歐式建築……等元素,構築成一個浪漫的城市。

  青島位於山東半島南部,三面環海,一面靠山。依山傍水的青島,依的是嶗山,傍的是黃海。不論是從海上望青島,還是從青島去海上,都走不出一個蔚藍色的仙境世界。

名人故居保存良好

青島地靈人傑,名人輩出。翻開青島市地圖,青島的名人故居歷歷在目:康有為、沈從文、聞一多、老舍、洪深、梁實秋、王統照、蕭軍、蕭紅、舒群、吳伯簫……等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擁有一定聲譽的文化名人,都在青島留下了不少足跡。

令人欣慰的是,青島把這些名人故居保護得很好,讓青島別有韻致的人文景觀與美麗多彩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

濱海步道景色壯觀

青島名人的舊居,全都在海濱風景區裡,旅遊者只需在遊覽匯泉灣、小魚山、小青島、棧橋等景點的空檔,多留意些心眼,便可造訪這些昔日名震天下的文化鉅子們的別墅幽宅。

漫步青島濱海步行道,一邊是浩瀚的墨綠色大海,一邊是旖旎壯美的海濱風景線:錯落有致的度假別墅群、壯觀的雕塑群、以紅火炬為標誌的寬廣五四廣場、造型別致的音樂廣場……還有八大關之風情深遠、木棧道之悠長纏綿、嶗山雄峰之海情高聳,金沙灘旁之絲絲細語……

異國情調融為一體

青島古稱膠澳,一八九七年,德國強占膠澳,強迫清政府簽訂《膠澳租界條約》。從此,膠澳淪為德國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取代德國侵占膠澳,一九一九年,由於青島主權問題,引發了著名的「五四運動」,迫使日本於一九二二年將其歸還中國。

一九二九年,國民政府接管膠澳商埠,年改稱青島市。一九三八年,日本再次侵占青島。19459月,二次大戰日本戰敗後,青島改棣山東省省轄市。

曲折的歷史,給青島烙印上了一種特別厚重的鮮明色彩。事過境遷,遺留下來的各式各樣的外國建築,讓青島增添一份異國情調,古典中流露明快,與這個城市融為了一體。

  青島由老城區和新城區兩大塊組合而成,老城區正如康有為所形容的「紅瓦綠樹,碧海藍天」,新城區高樓林立、寬廣、現代、井然有序。開車行駛在青島的街道上總有一種到了歐洲的感覺。

青島,最讓人傾倒的就是些老建築。它們大都憑藉天然海岸線和山地搆造,巧妙組織道路和建築布局。這一點,在八大關被詮釋得淋漓盡致。

八大關中博覽建築

八大關是一個沒有邊牆的公園,庭院與花園融為一體。「八大關」原先是八條以關隘命名的路,初開發時,只有八條以我國著名關隘命名的大道,故而得名。後又增加了兩條:現在已經成了十條以關隘命名的路,分別是:韶關路,嘉峪關路,山海關路,武勝關路,涵谷關路,正陽關路,臨淮關路,寧武關路,紫荊關路,居庸關路。

俄、英、法、德、美、丹麥、希臘、西班牙、瑞士等二十多個國家,建築風格迥異的各式建築、別墅,分布在八大關別墅區,在這裡,遊客可以一日觀盡風格各異的城堡。

花石樓為蔣公駐蹕

在八大關別墅區中,最著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棟別墅,就是──黃海路十八號的蔣介石舊居「花石樓」,這幢以各種顔色不同的花崗岩石築成的歐洲古堡式建築,是其名稱的由來,美麗的外貌,也讓許多人駐足觀賞。

「花石樓」的正面造型,由圓形和多角形組合而成,樓內由花崗岩貼面,樓外又砌有鵝卵石,為典型的歐洲古堡式建築風格,又融入了希臘式、羅馬式以及哥德特式的建築特色。蔣介石夫婦、陳毅……數不盡的近代風雲人物都曾入住過這裡。

康有為居小魚山麓

被譽為「康聖人」的大學問家康有為的故居,則座落在小魚山東麓福山路五號。他旅居青島期間,留下了許多詩文。「青島之紅瓦緑樹、青山碧海,為中國第一……恐昔人之仙山樓閣亦比不及,詩文不足形容之。」這番話,成為青島標誌性的評語。

康有為一九一七年、一九二二年、一九二七年三度到青島,一次比一次住得長,最後也在青島仙逝,修墓在嶗山。康有為的故居,是前德國總督府一位高官的宅第,是他一九二二年來青島的時候租住的,他將遜帝溥儀賜題的「天遊堂」的匾懸於宅內,並把宅院題為「天遊園」。

沈從文居面海小樓

離開康有為故居,沿著一條凹凸不平的方石塊鋪就的小徑,步步登高便是福山路,福山路三號便是沈從文的故居。沈從文故居與上世紀三十年代著名的劇作家洪深故居相鄰,是一棟二層依山面海的西式小樓建築。前有一庭院,植滿了花草。

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三年,沈從文在青島大學中國文學系執教期間,便在此居住。一九三二年巴金來青島時,亦居於沈從文寓所。

大量創作在此完成

沈從文先生在青島的短短兩年間,共完成傳記、中篇小説、短篇小説數十篇。初來青島的第一個月,就完成了《胡也頻傳》、《從文自傳》兩部重要作品共約二十萬字。

沈從文在此又陸續完成了《記丁玲》、《月下小景》、《八駿圖》等名著。也許是青島的碧水青山,讓沈從文先生憶起了自己的故鄉湘西,在青島,他的代表作《邊城》也醖釀而成。

老舍長居此地創作

位於黃縣路十二號一個幽靜的二層小樓,便是是老舍故居。這幢有小院、坐北朝南的住宅一樓,正是一九三四年秋,懷揣著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任教聘書的老舍,來到青島後一家人居住之處。

一九三四年秋至一九三六年七月,他在教書之餘完成了短篇小説集《櫻海集》。一九三六年夏天,老舍辭去了國立山東大學的教職,但依然居住在青島專事創作,在此完成的長篇小説《駱駝祥子》,亦是不朽的巨著。中篇小説《文博士》等一批優秀作品,也是在青島生活期間創作的。

住在青島期間,可說是老舍寫作生涯最閃亮的時期。離開青島後,他不止一次地沉溺在對青島的回憶中,尤其是「青島的寧靜」,更讓他魂牽夢縈。他在自傳中自語:「青島安靜,所以適於寫作,這就是我捨不得離開此地的原因!

二蕭三黃極盛一時

住在該宅二樓的,則是作家黃宗江、黃宗洛、黃宗英三兄妹。文壇「二蕭」與舒群,都是東北的熱血青年,他們不甘為滿洲國的「良民」,於一九三四年端午節的前一天,也乘船來到尚顯安寧的青島。

「我們在觀象一路一號一所石塊壘成的二層小樓的下部租了兩間房子,一間由舒群夫婦居住,一間就由我們居住……後來,我由樓下面又搬到樓上有《太極圖》那間突出的單間居住了。」

晚年的蕭軍曾作如是描寫。

在青島的這座小樓裡,蕭軍寫完《八月的鄉村》,蕭紅寫完了《生死場》。在愛情的烈焰中,「二蕭」各自奉獻出自己的代表作,也為青島奉獻了這一處人文景觀。

聞一多樓雪松映花

在青島海洋大學校園西北角,有一座土黃色小樓,牆壁上纏滿了樹藤。在樓前建有一座花壇,正中,竪立著聞一多的半身大理石雕像,座上的碑文是他的學生、著名詩人臧克家撰寫的。在花壇兩側還有兩棵雪松,這便是聞一多故居,又稱「一多樓」。

一九三年六月,聞一多應聘來到青島大學,任教授、文學院院長、中文系主任。他在寓居的這座德式二層小樓裡,授課之餘,開始深入研究《詩經》、《楚辭》,還完成了《杜少陵年譜會箋》、《離騷解詁》、《詩經新義》等著述及長詩《奇跡》。一九三二年夏,聞一多離開青島。

公主樓中童話重現

在居庸關路十六號,有一座典型的丹麥建築風格的別墅,緑色牆面,建築造型由尖塔與不規則斜頂屋面構造,南部為寬敞的方形平台。旅人在此流連,不免想著:如果幸運的話,會不會在這幢美麗的故事屋中,遇到沉睡的異國公主?

原來,這座建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北歐式建築,就是知名的「公主樓」。傳説一九二九年丹麥王子來青島度假,對青島風光大為傾倒,打算請丹麥公主來此避夏消暑,於是令丹麥駐青島領事購地建造,但後來公主因故沒有來到青島,但「公主樓」的名字卻伴隨著建築流傳了下來。

青島明珠人文薈萃

靜靜懷念著安徒生在我童年時光中播種下的童話,想象著溫文爾雅的美麗公主,是否也在小樓的窗前做著美麗的夢呢?

名人故居如同一顆顆鑲嵌在青島的文化明珠,記載了名人重要的的生命歷程,也給青島增加許多華美的文化底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